文档详情

2024秋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3课时认识平均分3教案苏教版.docx

发布:2025-04-03约1.44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1

第3课时相识平均分(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例4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验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练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增加数学应用意识。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过程中培育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难点:渐渐培育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过程】

一、铺垫打算,初步感知

1.出示问题:8个小圆片。

(1)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有几个?

(2)把它们每4个为一份,能够分成几份?

2.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分,并相互沟通分的过程与方法。

3.指名到前面演示自己分的过程与方法。

4.引导明确:两种分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每份分得同样多,因此都是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领悟感悟

1.创设情境。

出示:12支铅笔。

谈话:老师手中有一些铅笔,支配嘉奖给今日课堂上表现好的同学。先数一数看有几支?

2.提出要求:

(1)假如把这12支铅笔平均分,能怎样分呢?

(2)说一说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究。

(1)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进行实际操作,尝试平均分。

(2)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分的过程。

4.汇报沟通。

(1)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2)不同方法的同学进行补充。

(3)依据汇报有意识地归纳。

一类是12支铅笔,每份3支,分成4份;或12支铅笔,每份2支,分成6份。

另一类是12支铅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3支;或12支铅笔,平均分成6份,每份2支。

(4)小结:这些分法虽然分的过程和想法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一份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终分的结果都是“平均分”,所以都符合要求。

5.接着丰富。

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分法画到黑板上,并谈自己的分法。

6.归纳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既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也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无论哪一种方法,只要分的结果每份都相同,都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相识

1.摆一摆,说一说。将16个圆片平均分,能分成几种状况?各是如何分的?

2.“想想做做”。

(1)第1、2、3题。

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填一填。

(2)第4、5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沟通订正,最终老师引导加深理解。

(3)第6题。

①学生沟通对题意的理解。

②提问,帮助分析。

图中画了什么动物?各有几只?小兔子是怎样分的?小鸡又是怎样分的?

③学生自己说一说,同桌沟通。

④引导学生清晰:兔子4只一组,共分成了3组。

小鸡2只一组,共分成了3组。

四、课堂小结,总结收获

同学们,今日的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学问?

【板书设计】

相识平均分(3)

每几个一份地分

平均分

平均分成几份地分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是利用教科书上的主题图创设平均分铅笔的情境,引导学生视察,思索。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分法多样性。并说明自己的分法,最终得出平均分既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也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的结论,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新课教学结束,适当支配一些练习。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给学生的“想”和“说”供应了机会,进一步相识“平均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