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主题,以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发展科学探究素养。
2.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增强安全责任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发展科学精神,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化学反应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实验操作、科学探究和化学知识运用方面还存在以下特点:
1.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部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对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步骤的掌握不够准确,容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
2.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限,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深入,缺乏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化学知识运用方面: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课堂纪律意识不强,容易分心,影响学习效果。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以上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实验课中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探究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影响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意识。
5.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二氧化碳的图片、化学反应方程式动画等。
3.实验器材:准备石灰石、稀盐酸、集气瓶、导管、酒精灯、火柴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舒适地进行实验和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二氧化碳应用,如碳酸饮料、灭火器等,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二氧化碳是如何制取的?有哪些常见的制取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引入本节课主题: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
2.讲授新知(20分钟)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交流: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
-知识拓展:介绍其他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如加热碳酸氢钠等。
-应用举例: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二氧化碳的应用。
3.巩固练习(10分钟)
-实验操作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巩固实验技能。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二氧化碳制取原理的理解。
-小组竞赛:各小组竞赛,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结论。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5.作业布置(5分钟)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思考:二氧化碳制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义。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了解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实验技能: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巧,提高了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