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结合课本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化学思维和环保意识。学生将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提升科学探究素养。同时,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其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一定了解。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有一定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研究打下基础。然而,由于实验室操作和实验探究能力有限,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现象观察不细致等问题。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和观察能力。此外,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进一步培养,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在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不高,可能对实验室安全意识不够重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在课堂纪律方面有待加强,需在实验过程中强调课堂纪律,确保实验顺利进行。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合作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其制取原理。2.设计小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培养实验技能。3.利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受。4.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互动性。5.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用途和环保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二氧化碳的图片和视频,如植物光合作用、灭火器的使用等,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对二氧化碳的了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介绍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如使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2.实验原理讲解:详细解释反应方程式,说明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
3.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步骤的顺序等。
4.实验现象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如气泡产生、溶液变化等。
5.实验结果分析: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验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巩固实验技能。
2.实验现象描述:要求学生描述实验现象,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二氧化碳制取原理的理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内容: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出问题,如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等。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思考。
3.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二氧化碳的用途和环保意义。
2.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给予肯定和指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互动提问: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环保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关注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社会责任感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
3.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总用时:45分钟
注意:以上教学过程设计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技能: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掌握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流程,提高了实验技能。
3.观察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了观察能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