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备课资料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docx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备课资料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如何收集和检验二氧化碳。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二氧化碳制取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和数据分析。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a.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包括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包括固体与液体反应的注意事项。
c.学习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如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以及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a.实验操作技能:学生需要熟练操作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导管等,以及正确使用稀盐酸和大理石。
b.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学生需要能够准确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产生、收集和检验现象,并能够解释这些现象。
c.实验误差的控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气体收集不完全、反应速率不稳定等问题,需要学会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减少误差。
d.实验安全意识:学生需要了解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如盐酸的腐蚀性,并学会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用于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提高实验技能。
3.讨论法:在实验前后,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实验步骤、化学方程式和实验原理,增强直观性。
2.实验视频:播放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过程。
3.互动软件:使用互动软件进行实验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练习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图表,提问学生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取二氧化碳,以及其在实验室中的用途。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已有的知识,并简要介绍可能的制取方法。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实验原理:讲解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强调反应条件。
2.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包括准备实验器材、加入试剂、收集气体等。
3.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实验安全,如穿戴实验服、佩戴护目镜,以及如何处理实验废弃物。
4.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三、实验演示(10分钟)
1.教师演示:展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完整实验过程,包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观察: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关键步骤和现象。
四、学生实验操作(15分钟)
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
2.实验指导: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并及时纠正错误。
3.实验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气体收集量、反应时间等。
五、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验现象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
2.小组讨论: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3.课堂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展示实验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六、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提出与二氧化碳性质相关的问题,如二氧化碳的用途、环境影响等。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反馈。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灭火器、碳酸饮料等。
3.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总用时: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a.《碳的化学性质》一文,介绍碳单质的种类、结构和性质,以及碳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b.《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化》科普文章,讲解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