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第1课《数据计算》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0)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docx
第1单元第1课《数据计算》说课稿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0)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单元第1课《数据计算》说课稿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0)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数据计算》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数据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升计算思维,通过数据计算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步骤,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具备基础的数学运算能力,了解数字和数据的初步概念,以及简单的信息检索和处理能力。对于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简单的数据处理软件(如电子表格)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较高,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事物。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直观操作,通过实践学习;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理论学习和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数据计算时,可能对复杂的数据处理步骤感到困惑,难以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此外,对于一些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问题,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计算方法,可能成为学习难点。同时,学生可能对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产生疑问,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教材,以便于跟随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数据计算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实验器材:准备计算器等实验器材,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方便学生互动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数据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视频,如超市购物统计、学校运动会成绩统计等,引发学生对数据计算的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统计和计算数据?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应用?
3.**激发兴趣**:提问:“你们知道如何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据计算吗?”以此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讲授新课(20分钟)
1.**数据计算的概念**:讲解数据计算的定义和意义,用时5分钟。
2.**计算器的使用**:演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包括基本运算、函数运算等,用时10分钟。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让学生体验数据计算的过程,用时5分钟。
###巩固练习(10分钟)
1.**基础练习**:布置一些基础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用时5分钟。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解决一个复杂的数据计算问题,用时5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1.**个别提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检查他们对数据计算的理解程度。
2.**集体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鼓励全体学生回答,提高课堂参与度。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互动游戏**:设计一个数据计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计算方法。
2.**问题解决**: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与反馈**: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反馈。
###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数据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2.**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双边互动
-教师通过提问、演示和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操作,主动学习新知识。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据计算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使用计算器完成家庭消费统计等。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数据可视化工具**:介绍一些简单易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如Excel的数据图表功能、GoogleSheets的数据可视化插件等,帮助学生将数据计算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提高数据分析和理解能力。
-**在线编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