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第3单元第4课《图像处理(三)--与圣人同行》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0)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docx
册第3单元第4课《图像处理(三)--与圣人同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0)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册第3单元第4课《图像处理(三)--与圣人同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0)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1.图像的编辑与调整:学习如何使用图像编辑软件进行图像的裁剪、旋转、翻转、缩放等操作,以及调整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
2.图像的滤镜应用:了解不同滤镜的效果,学会使用滤镜对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
3.图像的图层操作:学习图层的概念,掌握图层的创建、合并、隐藏等操作,以及图层样式设置。
4.图像的保存与输出:了解不同图像格式的特点,学会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保存格式,并将图像输出到不同的设备或平台。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信息意识:通过图像处理实践,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
2.增强计算思维:通过图像编辑操作,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提升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4.增强审美素养:通过图像艺术化处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如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文件的基本操作以及简单的图像编辑技巧。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图像处理这样的应用型课程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各异,部分学生可能在操作技能上较为熟练,而另一些可能需要更多指导。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偏好动手实践的操作型学习者,也有喜欢通过观察和模仿的学习者。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包括对软件操作不够熟悉、难以理解图层概念、在调整图像效果时难以把握度等。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艺术审美基础而在艺术化处理图像时感到困难。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练习机会,帮助学生逐步克服。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研究,详细讲解图像处理的基本操作和技巧。
2.设计小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图像裁剪、旋转等操作。
3.利用游戏化教学,通过图像处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不同图像处理效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图层和滤镜的应用。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前一周,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图像处理(三)--与圣人同行》的预习资料,包括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指南和示例图像。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如何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调整亮度?”,“图层在图像编辑中有什么作用?”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反馈,监控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任务,阅读资料并尝试操作软件。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操作尝试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操作尝试提交至班级微信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一个有趣的图像处理实例引入,如将照片中的背景替换为星空。
讲解知识点:讲解图像裁剪、旋转、滤镜应用等知识点,结合实际操作演示。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进行图像处理实验,如设计一个海报或制作一个个人头像。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讲解的知识点。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实验,尝试不同的图像处理技巧。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与小组成员讨论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图像处理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技能。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技能制作一个个人作品集,展示他们的图像处理能力。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一些在线教程和图像处理软件的高级功能,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品集进行批改,提供反馈和建议。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完成个人作品集的制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学习图像处理的高级技巧。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集进行反思,总结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