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1节第3课时血糖调节学案苏教版必修3.doc
PAGE
8-
第3课时血糖调整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分析血糖调整的机制及过程。
2.描述糖尿病的病因及常见症状。
3.学会尿糖检测的方法。
1.能用“稳态与平衡”的观点,归纳血糖调整的过程。
2.通过对“血糖调整过程”的学习,体会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方式。
3.通过对“糖尿病病因的分析及常见症状的了解”,让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提高社会责任感。
1.血糖调整过程
(1)血糖的含义: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
(2)正常人的血糖浓度
①空腹时的血糖浓度:3.9~6.1mmol/L。
②在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h后血糖浓度:低于7.8mmol/L。
(3)血糖平衡的调整基础
①调整器官:肝脏是调整血糖浓度最重要的器官。
②引起调整的因素:血糖浓度的变化。
③调整因素——激素
a.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一种降血糖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是一种升血糖激素。
c.二者关系: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
(4)血糖调整的过程
(5)血糖调整的机制:负反馈调整。
2.血糖代谢失调
(1)危害:血糖代谢失去平衡,就可能导致人患上低血糖病或糖尿病。
(2)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
①空腹时的血糖浓度≥7.0_mmol/L。
②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2h后血糖浓度≥11.1_mmol/L。
(3)糖尿病的类型及病因
eq\b\lc\{\rc\(\a\vs4\al\co1(Ⅰ型:胰岛功能丢失,无法合成胰岛素,Ⅱ型:胰岛功能未完全丢失,胰岛素受体缺乏,其他类型))
(4)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削减。
3.尿糖的测定方法
试验组:糖尿病患者尿液2mL+斐林试剂2mLeq\o(――→,\s\up15(混匀))蓝色eq\o(――→,\s\up15(1~2min),\s\do15(加热))砖红色沉淀。
对比组:正常人尿液2mL+斐林试剂2mLeq\o(――→,\s\up15(混匀))蓝色eq\o(――→,\s\up15(1~2min),\s\do15(加热))无变化。
(1)正常人在饥饿状态下,血糖中胰岛素的含量会增加。 (×)
提示: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增加。
(2)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
提示: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3)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两者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
提示:拮抗作用。
(4)糖尿病患者血糖上升,组织细胞利用糖的力量强。 (×)
提示:利用糖的力量弱。
血糖平衡的调整
[问题探究]
1.假如胰岛B细胞受损则会引起哪种疾病?能否用口服胰岛素制剂的方式治疗?
提示:糖尿病;不能,由于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在消化道内会被消化成氨基酸。
2.给小白鼠注射某种激素后,小白鼠消灭了昏迷现象,这种激素很可能是哪一种?要想快速缓解该症状,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提示:这种激素是胰岛素。可以注射葡萄糖缓解。
[讲解归纳]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特别提示:
?1?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取,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供应能量。
?2?通常状况下,肝糖原对于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而肌糖原不能作为血糖的直接来源。
?3?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2.血糖平衡的调整方式:神经—体液调整。
3.血糖平衡调整的过程
调整血糖的激素及其相互关系:
(1)激素eq\b\lc\{\rc\(\a\vs4\al\co1(胰岛素: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上升血糖浓度))
(2)相互关系eq\b\lc\{\rc\(\a\vs4\al\co1(拮抗作用: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4.与血糖平衡调整有关的器官及其作用
(1)下丘脑:血糖平衡调整的神经中枢。
(2)胰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上升血糖浓度。
(3)肝脏:肝脏是调整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进行肝糖原与葡萄糖的相互转化,进行葡萄糖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等。
(4)骨骼肌:将葡萄糖转化为肌糖原。
1.如图表示一个健康人饭后血糖浓度的变化状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进食后1h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上升
B.进食后,肌细胞等对血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将会加快
C.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调整血糖的激素停止分泌
D.胰岛素在发挥作用后不转变,可长时间持续起作用
B[进食后1h内,消化道内的食物经消化吸取进入血液,导致血糖浓度上升,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削减,A项错误;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肌细胞等对血糖的摄取和储存速率加快,进而降低血糖,B项正确;进食2h后血糖趋于稳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