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新教材高中生物第二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第三节水盐平衡的调节学案苏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
PAGE
PAGE7
第三节水盐平衡的调整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概括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向。
2.驾驭人体水盐平衡调整的过程。
3.分析实例,说明水盐调整的相关性。
1.生命观念——通过学习水盐平衡的调整,建立稳态调整观。
2.科学思维——构建水盐平衡调整模型;能够运用调整机理分析生命系统的调整规律。
3.社会责任——关注养分、健康等问题,运用相关学问指导自己的健康生活。
学问点(一)水平衡的调整
1.人体内水的平衡
eq\a\vs4\al(成人每,日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eq\b\lc\{\rc\(\a\vs4\al\co1(\a\vs4\al(水的来源,?1500~,2500mL?)\b\lc\{\rc\(\a\vs4\al\co1(摄入水\b\lc\{\rc\(\a\vs4\al\co1(食物中的水:700~1000mL,饮水:500~1200mL)),内生水:细胞代谢约300mL)),\a\vs4\al(水的去向,?1500~,2500mL?)\b\lc\{\rc\(\a\vs4\al\co1(非显性失水\b\lc\{\rc\(\a\vs4\al\co1(肺呼出:约300mL,皮肤蒸发:约500mL)),尿液:650~1600mL,粪便中的水:50~100mL))))
2.水平衡的调整过程
(1)水的摄入量主要依靠于神经调整。
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上传至大脑皮层相应中枢,使人产生渴感而主动饮水,结果是降低了细胞外液渗透压。
(2)水的排出量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整。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新汲取的功能。
(1)人体内的水主要来自于饮水和食物中的水(√)
(2)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细胞分泌,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汲取(√)
(4)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由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汲取(×)
(5)严峻腹泻的病人,会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可以通过大量饮水进行缓解(×)
1.(生命观念)依据水盐平衡调整过程,说出与人体水盐平衡调整有关的刺激信号、感受器、神经中枢、产生渴觉的部位分别是什么?
提示:刺激信号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更或细胞外液含量削减,血钠含量降低。
感受器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神经中枢是下丘脑水盐平衡调整中枢。
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科学思维)假如某人一天要喝10多千克水,经检查发觉他的垂体功能有问题,请分析此人多饮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提示:垂体功能出现问题,则不能释放由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汲取水分削减,尿量增加,只能通过神经调整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造成多饮。
1.归纳概括水平衡调整的重要结论
(1)渗透压感受器和渗透压调整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水盐平衡的调整方式为神经调整和体液调整。
(2)抗利尿激素的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
(3)在水盐平衡调整中,下丘脑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分泌激素)。
(4)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整和激素调整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来完成的。
2.构建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1.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更是()
A.血浆渗透压上升
B.产生渴感
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上升
D.肾小管对水的重汲取降低
解析:选D当人体失水过多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上升,血浆的渗透压上升,产生渴感,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将兴奋传送给垂体,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汲取,使尿量削减,D项错误。
2.下图表示水盐调整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与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整也有体液调整
D.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整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解析:选D由于甲引起的变更是渗透压上升,所以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了过咸的食物。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所以乙是下丘脑;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丙是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所以丁是肾小管与集合管。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整也有体液调整。渴感虽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整中枢在下丘脑中。
学问点(二)盐平衡的调整及水盐平衡调整的相关性
1.盐平衡的调整
(1)相关激素: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
(2)作用效果: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汲取和K+的分泌。
2.水盐平衡调整的相关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