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发布:2017-11-04约1.21万字共7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财政史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及财政特征 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政治概况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统治集团实行一党专政,建立特务组织,实行法西斯统治,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人,镇压进步人士和倾向革命的群众,人民无民主可言 军事战争连年不断,规模不断扩大 一方面是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另一方面是蒋介石统治集团排除异己,进行“党同伐异”的军阀混战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采取了姑息、退让政策,以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支出 一、军费支出 南京国民政府刚成立时,军政开支是财政支出的大头,平均每月需要2000万元才能维持 1928年的全国财政会议以及国民党的二届五中全会,都曾将裁减军队、缩减军费作为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 历年军费支出情况见表12-1、图12-1 按照这些数字,军费支出平均每年约占财政支出的40%,但这一数字还没有反应出国民政府军费支出的全貌,至少还有三个方面的数据没有反映: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税收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各项税收,按照国民政府的国地收入划分标准分为国家税和地方税 国家税中,以关税、盐税、货物税(含厘金和统税)、直接税为大宗,成为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地方税则以田赋、契税、营业税为财政收入的大宗 另外地方税中的无名税捐和苛捐杂税相当泛滥 税收在国民政府财政收入中占绝对地位,也是促使国民政府初期财政收入不断膨胀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公债 一、内债 1.内债的发行与整理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发行的三次有奖公债共1700万元 为了取信于民,广东国民政府特设有公债局办理有关事宜,并由中央银行完全负责 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发行整理湖北金融公债2000万元,国库券900万元。发行这些公债和国库券主要是为了稳定经济、筹备经费、支持北伐战争 南京政府第一笔公债始于1927年5月,蒋介石命令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发行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3000万元,不久又续发4000万元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管理 一、财政管理体制 (一)国家收支与地方收支暂行标准的试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财政,财政部于1927年6月在南京召开了苏、浙、皖、闽、粤、桂六省财政会议,分别厘定了划分国家、地方两税、收入及支出暂行标准草案及理由书 收入划分: 国家收入:盐税、关税、常关税、烟酒特税、煤油税等 地方收入:田赋、契税、牙税、当税等 支出划分 国家支出:中央党务费、中央立法费、中央监察费等 地方支出:地方党务费、地方政府及所属机关费等 4.机制洋式货物税的开办 对在国内转口行销的机器仿制洋式货物,则按特定税则征收机制洋式货物税 5.关税附加税 1931年因水灾严重,救济需款甚巨,国民政府特制定《救灾附加税条例》,对应征进口货物,征收救灾附加税 6.船钞 即吨税 7.代征各捐 海关对于进出口货物所征各捐,属于各机关委托办理,属代征性质 (三)关税税则调整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影响 前述各项税则大的改订,至1934年基本形成格局,此后只做局部调整和补充。关税税则变动的特点如下: (1)为了争取财政上更多的收入,税率的修订在该时期是异常频繁的 (2)该时期税则修订表现为减税物品所占进口额小,增税物品所占进口额大 (3)该时期改订税则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增税主要一消费弹性销的日用必需品为对象,而减税主要以消费弹性较强的奢侈品为对象。为增为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加关税收入,财政关税政策非常明显 (4)正因为增税的主要都是日用必需品,这样增税不会影响外货进口,帝国主义者在这方面所做的让步也就“惠而不费”,而国民政府的关税收入却得以年有进展 关税税则的调整使关税税率有所提高,以平均税率计,由1930年的10.4%提高到1935年的27.3%。但这仍未筑起关税壁垒,关税政策仍属于财政性关税,是关税半殖民地化继续的表现,其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不利的 从关税的构成来看,关税的增加主要是进口税额的增加。进口税额的增加,虽与进口税率的提高有关,但主要是外国商品涌入中国的数量急剧增加所致,而进口货物的大量增加,一方面造成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大量逆差,不得不用农产品和矿产品补偿,使中国成为廉价的原料来源地;另一方面,又冲击了国内商品市场,是民族工商业和农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遭受沉重打击 从进口税率来看,税率调高的部分主要是那些需求弹性小而人们生活必需的生活日用品,至于需求弹性较强的奢侈品除个别的稍高外,绝大多数未提高甚至有所减低。无论是前者提高的部分,还是后者降低的部分,除了有利于国民政府关税收入增加外,更有利于外国商品的输入,有利于帝国主义者的经济利益,但回过头来看,中国的人民大众却承担着因消费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