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docx
5.3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2.教学年级和班级: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12周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数据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并能够运用统计图来描述和分析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直观表达:学生能够通过制作和解读统计图,将数据的信息以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直观表达能力。
3.逻辑思维: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图来探究数据的规律和趋势,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数学建模: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图来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的数学知识,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等,对数据的处理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学生在统计图的制作和解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统计图的种类和作用理解不深,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在知识方面,需要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等。在能力方面,学生需要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通过统计图来描述和解读数据。在素质方面,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观察和思考习惯,能够通过统计图来发现数据的规律和趋势。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不高,缺乏积极主动探索的精神。这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学生对统计图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统计图模板、彩色粉笔、练习题纸张等。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管理系统、数学课程网站(如沪科版数学教学资源网站)。
3.信息化资源:沪科版数学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在线练习题库等。
4.教学手段:讲演法、互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等。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统计图的种类和作用、制作方法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统计图的制作和解读,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条形图是如何反映数据分布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制作方法。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如学校各科成绩的统计,引出统计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教师详细讲解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图的制作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制作不同类型的统计图,并在班级内展示和解读。
-解答疑问: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体验统计图的制作和解读。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图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技能。
-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统计图的知识点,掌握制作和解读统计图的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教师提供与统计图相关的拓展资源,如统计学网站、相关书籍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