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函数的表示法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3.1.2函数的表示法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3.1.2函数的表示法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函数”中的第一节“函数的表示法第1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函数图象的基本性质。具体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符号表示、函数图象的绘制方法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为后续学习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数学核心素养:
1.思辨能力:通过函数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概念的本质,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2.应用意识:通过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函数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函数概念的理解:准确把握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中“对应关系”的本质,以及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②函数的表示方法:掌握函数的符号表示(如用f(x)表示),并能正确绘制函数的基本图象。
③函数图象的基本性质:识别并描述函数图象的基本特征,如增减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2.教学难点
①函数概念的抽象理解:函数作为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直观的图象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②函数图象的绘制技巧:学生在绘制函数图象时,可能难以把握函数的连续性和间断点,需要通过练习和指导来提高绘制技能。
③函数性质的综合运用:在理解了函数的基本性质后,如何将这些性质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来强化。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材,以便课堂讲解和课后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函数表示法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函数图象绘制的动画视频,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准备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无需实体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时确保投影设备正常运作,以便展示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函数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决策的情况吗?比如,如何选择去学校的最佳路线?”
展示一些关于决策和选择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简短介绍函数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函数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函数的定义,强调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展示函数的符号表示法,如f(x)。
通过简单的函数实例,如y=2x+1,让学生理解函数的表达方式。
3.函数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函数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函数案例,如直线函数、二次函数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看到函数在几何、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如计算物体的运动轨迹或优化生产流程。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函数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函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函数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函数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函数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函数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函数。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函数在某个特定领域应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7.课后拓展活动
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拓展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