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乾威、朱春奎、李瑞昌:《公共管理导论》第六章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 ;第一节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概述 ;公共财政管理不同于企业财务管理:;公共财政管理目标:
通过财政资源的配置与预算的编列,帮助政府将其决策转化为行动;
通过掌握财务信息提升政府决策;
通过考核财务结果促进政府的行政效率;如何在传统技术视角下,发展公共财政管理的政治经济视角和制度视角成为新时期公共财政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 ;环境因素;正统理论:商业财政理论在公共部门的变种,它是一种使用效用最大化的规范性方法,所采用的方法和现代财政理论紧密相关,强调在政府和非营利性的框架下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现行理论:在组织中通过创立管理程序来获得确定性,认为相互脱节的、渐进的变化是以满意的行动者之间作相互调整为基础的。
替代理论:摒弃了其他理论的理性基础,探索描述和解释在模糊情况下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在作为引导程序或引导人们达成一致性的指路标变得随机性的情况下。 ;公共预算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特定目标,按法律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公共财政收支计划。
从形式上看:公共预算是所在财政年度的预期收入和支出的一览表;
从本质上看:公共预算是政府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从内容上看:公共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计划的具体安排,政府预算反映了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的数量大小。;预算反映了社会各方面对政府角色和资源配置的不同认知:
就决策者而言,通过对公共部门收入和支出进行决策可以实现他们为公共组织工作,以满足民众要求愿望的职责;
从民众角度来看,预算可能会反映他们的公共服务和收入的偏好。对经济学家而言,预算用于配置资源、分配收益成本和保持经济稳定,同时代表在资源稀缺条件下的选择;
而对管理者而言,预算通过控制可使用资源的提供量来对他们的行为加以约束 ;就政治层面而言,公共预算是落实民主政治与达成特定政治、经济、社会等政策目标的有效工具;
就经济层面而言,公共预算与国民经济的运作关系密切,对国民经济资源的配置与总体经济的均衡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就行政管理而言,通过政府预算管理,让政府能够有效地、经济地和有效能地完成各项施政目标。;第一,公开原则。
第二,明确原则。
第三,事前决定原则。
第四,严密原则。
第五,限定原则。
第六,单一原则。
第七,完全原则。
第八,不相属原则。;第一,计划原则。
第二,责任原则。
第三,根据报告原则。
第四,具备适当权力原则。
第五,多元预算手续原则。
第六,自由裁量原则。
第七,预算时间弹性原则。
第八,预算机关关联原则。;最健全、最便于执行的预算编制程序,应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政府最高行政机关决定预算编制的方针步骤。
第二步,各部门、各单位具体负责编制预算。
第三步,各级财政部门汇总和审核预算草案。
我国公共预算草案变成以后,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提请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人民代表大会对公共预算草案的审查批准又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专门机构对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第二步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各级政府预算草案进行批准审查。
;编制审查的内容包括:
预算是否按程序编制;
编制预算资料是否齐全,预算报表与资料的衔接联系是否符合逻辑;
预算报告是否完整、准确和真实;
是否符合现行财政体制和规章制度的要求;
预算指标是否遵守制度和手续等。;收支审查的内容包括:
预算收入计划是否与国民经济计划相衔接;
预算支出计划是否体现厉行节约、讲究效果的要求;
各项支出是否按员定额和各项具体开支标准核定;
预算资金分配中有无盲目安排、无效益投资及计划安排失误;
预算收支指标数是否与上级下达的任务数一致,能否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等。;平衡审查内容包括:
收支计划有无“假平衡、真赤字”或“假赤字、真结余”的问题,有无隐蔽的不平衡要素;
是否根据现行规定按预算总额设置一定的预备费用等。; 预算决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反映政府预算最终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整个预算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我国《预算法》规定了预算编制草案的基本原则,要求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做到收支数额准确、内容完整、及时报送。
决算草案的审批的主要内容包括收入审查、支出审查、结余审查、资金运用审查、数字关系审查以及决算完整性和及时性审查。;公共预算侧重于与资源的取得和使用有关的政策,而公共财政管理则是为进行预算决策、实施决策以及公共资金有关的其他方面提供相关信息。
公共预算解决干什么的问题,公共财政管理回答怎么干的问题。
公共预算的过程包括所有公共财政管理技术。公共财政管理可以说是为了做好预算决策所进行的具体工作,而公共财政管理技术是用来收集信息,以分析执行预算决策。 ;公共预算致力于可选择方案方面,通常从较大的范围和较高的项目层次上来进行分析;公共财政管理主要在于提供相关信息,以供预算决策、执行决策及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