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乾威、朱春奎、李瑞昌:《公共管理导论》第五章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第一节 公共政策概述;对决策过程的理解:;决策者:;政策工具;环境因素;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公共性与政治性: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代表民众利益并获得民众支持;由当政者(或统治阶级)制定的,体现了当政者(或统治阶级)的意志
部分性与整体性:公共政策效应的有限性;公共政策潜在影响的全面性
时效性与超前性:公共政策解决当下问题,因而政策工具具有时间的痕迹;超前性是指政策理念和政策工具要有预见性。
公平性与效益性:政治家制定政策时更侧重于公共政策所体现出公平
性;官僚(行政人员)更乐意于公共政策所展示出效益性 ;公共政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导向功能。不仅包括观念和行为上的引导,而且还包括价值取向的引导。
第二,调控功能。平衡和协调矛盾和冲突,满足社会各阶层和利益集团的需求,从而建立起社会秩序,达到社会的总体平衡。
第三,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第四,管制功能。为了维持或巩固某种秩序或实现某种目标,常常会运用
干预、制约、禁止等管制性政策工具。
第五,服务功能。提供规范化、人性化、制度化的公共服务。;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公共政策划分不同的类型:
根据政策适用的领域,可以分为经济政策、政治政策和社会政策
根据政策制定的政府层级差异,可以分为全国性政策和地方政策。
依据政策所涉利益或成本等的不同属性,分为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与自我管制政策;第二节 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三种范式 ;对于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有二种不同的理解: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范式:阶段论,强调高层的作用,精英政治
“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范式:反阶段论,一线的公共管理者才是直接将政策内容落实到目标群体的执行者 ,大众政治;;;政策制定和执行研究的网络范式:
以多中心政治为基础,政策参与者相互往来并形成各种关系,从而构成复杂的结构,存在着多个中心、多个节点,中心节点之间通过权力、资源等要素相互联接和互动
政策网络既是政策领域的各个行动主体间的“联系纽带”,又是某种政策现象的隐喻,还是一种分析框架或分析模型;可解释为政治互动过程或政策博弈
;基本类型的政策网络:
铁三角:用来描述由利益集团、国会各种委员会和行政机构构成的“次级政府”
议题网络:人们参与议题网络的根本原因出于情感或理智方面的因素,并且网络内的成员共同分享特定的利益
政策社群:参与者数量更加受限、所有团体在围绕与政策议题有关的事项上进行高质量的互动、以经济利益或专业群体的利益为主导,以及成员间有稳定的价值和长期存续的成员关系
倡议者联盟:政策制定者的网络由几个相互竞争的联盟组成,每个联盟都
是由持有某些共同核心理念的诸多参与者组成
; 管理者的努力(尤其在运用技能执行项目方面)构成了组织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这种社会资本在今天的政策环境中对于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在网络范式中,公共管理者通过促使行动者主体参与政策过程,并对这一过程进行安排和管理,从而解决问题。
网络范式力图促进行动主体之间形成某种相互依赖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而共同行动。
网络范式要求在成员中有多种角色共存,包括过程设计师(process architect)、促进者(facilitator)、中间人(broker)以及调停者(mediator)等;第三节 公共政策过程 ;政策规划:为了解决某个公共问题而采取建议的行动过程的更加独立的阶段;
政策形成:创制或者形成公共政策的全过程 ;一、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1)政策议程形成:
公共问题成为政策问题需要有问题发起者和问题触发机制;公共问题成为政策问题需要有问题发起者和问题触发机制;(1)政策议程形成:;(2)政策规划;(3)政策决定 ;(4)政策合法化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 ;1.政策传播 ;根据政策传播途径的不同和政府、大众传媒、公众的不同传播关系,可以把中国公共政策传播模式归纳为六种类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自媒体正在成长为新的传播工具;2.政策文本再制定;4.政策监测;4.政策监测;4.政策监测;5.政策评估;6.公共政策的调整与终止;三、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理论
;从政策科学角度讲,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专业化与民主化、职业化与业余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何时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第四节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一、政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意义;一、政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意义;二、政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形式化的参与模式(情景1) :公民并没有直接参与到政策过程之中,公民仅仅被告知政策备选方案或政策内容,是个被动的接受者
实质性的参与模式(情景2):公民不仅直接参与了政策议题酝酿、方案谋划选择而且参与到政策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