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三单元电子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总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 材 分 析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过程与方法 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
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 授课时间: 环节 教研组一级备课 个人二级备课 导
入 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教 学 探 究 一、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二、、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1) 被捕前:
①“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② “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③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④指导朗读。
(2)被捕时:
①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② 分角色朗读。
(3)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①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②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③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④ 指导朗读。
三、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拓
展
拓展与运用
运
用 1.收集李大钊的资料。
2.李大钊的名言。 课 堂 检 测 板 书 设 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危急 忘我工作
被捕时 身处险境 毫不慌张
被捕后 教 学 反 思 思 效 思 得 思 失 思 改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环节 教研组一级备课 个人二级备课 导 入 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下来我们继续学习。
教 学 探 究 一、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2.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二、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1)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2)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拓
展
拓展与运用
运
用 1.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2.组织一次“民族魂──我说心中的英雄”主题会,再把这次活动写下来。 课 堂 检 测 板 书 设 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危急 忘我工作
被捕时 身处险境 毫不慌张
法庭上 遭受酷刑 沉着镇定
被害后 慈父遇害 肝肠寸断
教 学 反 思 思 效 思 得 思 失 思 改 课题 11 、灯光 总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 材 分 析 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