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诗学精神与诗创作.ppt.ppt

发布:2016-11-25约6.43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诗的定义 诗是什么: 用精简、生动、富有音乐性的文字,在既定的格式和音韵里,抒情状物,包涵万象。 司马光: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谢叠山:文之精者为诗。 诗是一种可以吟唱的以文字为工具的表达形式。 二、诗心,诗情;鲁迅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 诗心不仅是仁心、良心,也是真善美的载体。情之发动,情植根于心。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苞括宇宙。” 诗心可以致广大,尽精微,上可入宇宙,下可观察草木之微,与天地相感应,相共振,与物和谐。人人有表达心声的要求,诗是心声的艺术化。诗心可役使万物,万物为我所用。诗从自然美、生活美中来,诗就在身边,诗在生活中寻找。但诗心需要培植、浇灌。 中国诗学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言志与缘情。探索为何作诗的问题。 一曰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歌咏,咏,长言之,声依其长言,律即音律调节。西汉毛苌《诗大序》发挥《尚书》之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唐代孔颖达《诗大序正义》:“包管万虑,其名曰心。感物而动,乃呼为志。” 《诗大序》还提出诗史观,即正变问题:“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废,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焉。” 从文天祥狱中正气歌,到革命烈士铁窗诗,就义诗,到天安门广场诗歌运动,可以看到诗人言慷慨之志,使中国历史灿烂的诗国天空,充盈一股浩然正气,表达的是鼓舞人心向上的志。古代官方支持诗言志说,重在诗的政教作用与教化功能。 西方诗歌起源于宗教,所以往往“诗言神” 作为西方诗歌的基本价值,往往使人进入脱离现实的梦境,他们认为神是最自由、最伟大的人,往往赞颂神的伟大,把赞颂神看作诗歌创作的首要任务。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便是其中典型之一。这是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毛诗大序提出诗之六义: 风雅颂(风,民间诗歌;大小雅,士大夫之诗,颂,庙堂之乐,国歌)。三者讲的是诗的三种类别,就内容而言。 赋(直陈其事,描写);比(比喻);兴(以彼物兴起此物,暗示,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三种是就诗的写作方法而言。 孔子 诗教说:《论语》:“子曰:“小子何莫乎学诗”;“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启发鼓舞;观,观察社会与自然,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风反映了政事在民间的效果与作用、社会民风,汉朝置采诗之官,观风俗之厚薄得失,后世称为采风。 群,互相交流,切磋砥砺,加深友谊。 怨,即发挥美刺作用,讽谕不良政治,让人宣泄,疏导,同时让当事者警觉,改正。 一曰诗缘情, 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张华,被钟嵘评为“儿女情多”。 他“先情后辞”,是缘情说的先导。 隋代王通《中说》中说:“薛收问曰:今之民胡无诗?子曰:“诗者,民之情性也,情性能亡乎?非民无诗,职诗者之罪也。” 杜甫晚年有《偶题》中说:“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 言志虽言个人之志,也是民族价值理想中的志,从个人承担的民族国家责任意义上说,诗言的是民众之志,人民理想,个人建功立业的志向。 “诗缘情”,即把个人对生活与现实的自由理解,个人对爱情与生命的渴望,通过诗直接表达出来。 从个人生命自适意义上说,诗言志加上缘情就是言个人生命情态,表达诗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诗是感于物而诉诸于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以感于物为现实根源,达成情景交融。 “物——志——情”三位一体,构成以“感物吟志”、表现情感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底座结构。 在先秦至魏晋时期已经构成。 人们认识到由感于物而兴发情志。 第二个阶段,形象、形神。 唐代进入自觉地探讨诗歌艺术形象这一层面。 形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志相融而成, 对客观外界、印象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 意象略高于形象。更含有主观情意。往往用于诗学。而形象用于所有的文学作品。 《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与后世意象之涵义接近。 意与象两个要素通过语言媒介而进行感应、交融、契合的产物,意象是主观情志与物象交融互渗的产物。是诗人传达情感,表现思想、升华意志的基本方式。 好的意象:完整、和谐、优美,水乳交融。 区别于物象,就在于它是经过作者情感过滤、打上主观感情烙印的产物。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鲜活的意象,须诗人精心营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情思寄托,有灵动之态。杜诗中的“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花近高楼”;陆游笔下“无意苦争春”的梅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