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典诗学三源论.PPT

发布:2019-08-07约2.8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杜秋娘《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挂枝儿·想部》 相思铺,这几日翻腾重盖。大门外,挂一面卖相思的牌。有几等相思卖与人害:单相思背地里想,双相思两下里挨。鹘突的相思也,(还得)鹘突人来买。 二、楚辞诗学(楚骚诗学) 屈原发愤著书,影响于后来之诗歌乃或在《三百篇》之上。 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九歌体的诗歌体式、哀怨起骚人的抒情特点、弃妇模式的政治抒怀、华辞丽句、浪漫的书写方式等。 刘勰《文心雕龙·辩骚》: 固知楚辞者,体慢于三代,而风雅于战国,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故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招隐,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一: 上陈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具网兼罗,文词钜丽,体制闳深,兴寄超远,百代而下,才人学士,追之莫逮,取之不穷。 楚骚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在于: 第一,忠贞不渝的家国情怀,九死不悔的人格精神。 第二,悲怨之情,缥缈之境。 第三,深于比兴的香草美人之象征手法。 第四,精彩绝艳的华词丽句。 第五,凄艳的诗歌风格。 三、道家诗学之源(以《庄子》为核心) 《庄子》为散文,但将其视为诗学之源头之一,古亦有之。因其性情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其处世哲学对后世诗人的沾溉,其意颇深,要之,有如下: 第一,其放旷为中国诗人精神之源。 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庄以放旷,屈对穷愁,古今诗人,不出此二派。” 刘熙载《艺概·诗概》: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 刘熙载:“诗以出于《骚》者为正,以出于《庄》者为变。少陵纯乎《骚》,太白在《庄》《骚》,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 缪钺:《灵谿词说》:“吾国古人之诗,或出于《庄》,或出于《骚》。盖诗以情为主,故诗人皆深于哀乐;然同为哀乐,而又有两种殊异之方式,一为入而能出,一为往而不返,入而能出者超旷,往而不返者缠绵,庄子与屈原恰好为此两种诗人的代表。” 第二,其诗化的人生哲学为中国诗人追求的人生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第三,庄子独立的人格精神,成为后世文人的榜样。 陶渊明:岂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第四,庄子对万物饱含的深情成为中国文人悲悯情怀的源泉。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胡文英《庄子独见·庄子总论》:“庄子最是深情。人第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阊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怨在天下;三间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第五,庄子所创的无我之境界,成为后世诗歌追求的至境。 刘熙载:“庄缥缈奇变,乃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第六,庄子实践的美学思想,成为后世诗歌追求的审美原则。 《德充符》畸人美德论 支离无唇、瓮?大瘿之恶骇天下之人。 其美学思想如下: 1、美丑的相对性。 2、自然纯朴的审美观。 3、德有所长,形有所忘的审美追求。 4、反世俗的审美思想。 谢谢大家! * * * * * * * * * * * 中国古典诗学三源论 一、儒家诗学 以《诗经》为核心,强调诗歌的实用性。 提倡“诗言志”:经夫妇、厚人伦、成孝敬、美教化、移风俗。 重视诗歌的美刺功能和教化作用——经学视阈下的诗学观。 《毛诗·大序》: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儒家诗学观使诗歌的创作侧重于诗歌道德主题、伦理思想、政治愿望,而淡化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诗三百》经学化的结果即是由“诗”向“经”的发展。《诗三百》与《诗经》是不一样的。《说文解字》云:“经,织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释“经”云:“织从丝也。” 《诗经》在周代的诗学意义和功能,后人只能从汉人的经学著作中获悉。但是,汉人对《诗经》的阐释属于合目的式前理解。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正是这种前理解规定了什么可以为统一的意义被实现,并从而规定了对完全性的先把握的应用。” 汉人在对《诗经》的诠释中已有合其经学目的的预设意义,故而《诗三百》的解释注定了经学色彩,这是必然的结果。 如《毛诗》解释《关雎》之主旨云:“《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