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2016-2017学年高中物理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5自由落体运动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课时作业.doc

发布:2017-06-05约2.9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 自由落体运动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课后训练案 巩固提升 A组(20分钟) 1.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时,提出了著名的斜面实验,其中应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属于(  ) A.等效替代    B.实验归纳 C.理想实验 D.控制变量 解析: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外推”得到落体运动规律的,属于理想实验,选项C正确。 答案:C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必做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开始下落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 C.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同时增大 D.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是个恒量 答案:D 3.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运动的时间取决于(  ) A.物体的重力 B.物体下落的高度 C.物体的速度 D.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由位移时间关系式h=gt2,得t=,所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运动的时间由下落的高度决定。 答案:B 4.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12,甲、乙两物体所在的位置高度之比为21,它们各自做自由落体运动,则(  ) A.落地时的速度之比是 1 B.落地时的速度之比是11 C.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之比是12 D.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是21 解析:由v2=2gh得v=,落地时的速度之比为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加速度都相同,等于重力加速度。 答案:A 5.A、B两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同时落地,A球下落的时间为t,B球下落的时间为,当B球开始下落的瞬间,A、B两球的高度差为(  ) A.gt2 B.gt2 C.gt2 D.gt2 解析:A球下落高度为hA=gt2,B球下落高度为hB=g()2=gt2,当B球开始下落的瞬间,A、B两球的高度差为Δh=hA-g()2-hB=gt2,所以选项D正确。 答案:D 6.一颗自由下落的小石头,经过某点时的速度是9.8 m/s,经过另一点时的速度是39.2 m/s,求这两点间的距离和经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g取9.8 m/s2) 解析:由v2-=2gh得两点间的距离 h==73.5 m 经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 t==3 s。 答案:73.5 m 3 s 7.导学 屋檐定时滴出水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已刚好到达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正分别位于高1 m的窗户的上、下沿,如图所示。g取10 m/s2,问: (1)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2)此屋檐离地面多高? 解析:(1)设滴水时间间隔为t,第2滴运动时间为3t,第3滴运动时间为2t,加速度g=10 m/s2 根据h=gt2,第2滴与第3滴的位移差为g(3t)2-g(2t)2=1 m 解得t=0.2 s。 (2)屋檐离地高度为第1滴水的位移,即 H=g(4t)2=×10×(4×0.2)2 m=3.2 m。 答案:(1)0.2 s (2)3.2 m B组(20分钟) 1.(多选)下图大致地表示了伽利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思维过程,以下对于此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其中甲、乙、丙图是实验现象,丁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出的结论 B.其中丁图是实验现象,甲、乙、丙图是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出的结论 C.运用丁图的实验,可“放大”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D.运用甲图的实验,可“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解析:因为物体下落得太快,伽利略无法测量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为了使物体运动速度变慢,伽利略转向探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问题。甲、乙、丙三个图都是实验现象,采用斜面的目的是可以“冲淡”重力的作用,使实验现象更明显。而之所以采用了不同倾角的斜面,则是观察其规律性,形成外推的实验基础,而丁图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合理的外推得到的结论,故选项A、D正确。 答案:AD 2.(多选)从某一高度先后由静止释放两个相同的小球甲和乙,若两球被释放的时间间隔为1 s,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它们在空中的运动过程中(  ) A.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越来越大 B.在相等的时间内甲、乙两球速度的变化量相等 C.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D.甲、乙两球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甲、乙两球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解析:甲、乙两球之间的距离之差v甲-v乙=g(t+1 s)-gt=g;甲、乙两球之间的距离之差为Δx=x甲-x乙=g(t+1 s)2-gt2=gt+,可见甲、乙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物体速度的变化Δv=gt,所以相等的时间内甲、乙两球速度的变化量相等。 答案:BC 3. (多选)一根轻质细线将2个薄铁垫片A、B连接起来,一同学用手固定B,此时A、B间距为3l,A距地面为l,如图所示。由静止释放A、B,不计空气阻力,且A、B落地后均不再弹起。从释放开始到A落地历时t1,A落地前的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