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doc

发布:2025-03-17约2.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5-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讨

一、课标要求:

1、教学重点:

通过重现重大发觉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亲临其境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探讨的试验,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奇妙的试验构思。

2、教学难点:

(1)当无法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如何引导学生奇妙设计斜面试验间接验证;

(2)引导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怎样进行合理猜想、数学推理、合理外推等重要方法。

3、课时支配: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一般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共同必需模块Ⅰ的内容,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新教材专辟这一节,并无重复之嫌。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当时试验设备不精确的条件下伽利略如何提出问题,遇到什么问题,如何突破困难,使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科学精神,物理思想和探讨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内容通俗易懂,课前可由学生自主学习。上课时使学生融入伽利略的角色,如何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错误,如何提出自己猜想再利用斜面试验间接验证加以外推。老师以同等地位参加探讨,发表看法。由于当斜面的倾角超过50时便很难计时,此时可用磁控电子秒表代替。分别读出相应的s、t,建立s-t2坐标系描出图象,得知斜面倾角肯定,加速度肯定。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培育学生创新实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讨思路和方法;

2、能够合理设计试验,并将试验数据用图线法处理。

(二)过程和方法:

1、经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讨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试验操作;

3、培育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图象处理数据的实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了学生学习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擅长视察思索,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

2、培育学生耐性细致的意志品质,创新思想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1、老师提问: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起先下落的运动)

(2)实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老师指出:纸张比石头下落得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但使人误以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这正是统治了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老师:大家回忆一下,初中有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有谁能描述故事的主要内容?运用上节课学问如何说明同时着地?

学生描述并说明。(由H=gt2t=,H相同,t相同)

老师:但是,当时还不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不能用此公式。那伽利略是如何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建立自己的观点呢?

(二)逻辑推理,提出猜想:

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对的。则设大石头下落的速度为8,小石头下落的速度为4,捆在一起,大石头被小石头拖着会变慢,系统速度应小于8;但总重量比大石头还重,故系统速度应小于8,自相冲突。因为只有一种可能:重物和轻物应当下落得一样快,自由运动应当是最简洁的运动。猜想v∝x和v∝t两种可能性,但经过推理只有v∝t。假如能够用试验证明,则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设计方案,试验验证:

1、设计方案:

老师:依据上述的猜想,请各小组分析探讨,应当怎样验证上述猜想。

学生活动:各小组绽开设计和探讨,进行指导。

老师提问:在当时的试验条件下,能否设计试验干脆验证v∝t呢?

学生回答:当时v还未定义,更无法测v的大小了。

老师:对!当我们无法干脆验证时,我们怎样想法子呢?

学生探讨得:实际我们验证v∝t无非是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转化为验证s∝t2问题便解决了。

老师又问:t的测量当时用“滴水计时“,落体运动速度快,这样测量误差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探讨得:先探讨物体在斜面运动,此时物体运动速度变慢。让小车多次从同一起点滚动到斜面不同终点的位移和所用时间平方的比值s/t2是否保持不变,如下图:

S

S3

S2

S1

即能否视察到:

s1/t12=s2/t22=s3/t32=………

假如不断增大倾角,其比值仍不变,

再合理外推到900,此时便成自由

落体运动了。

2、试验验证:

老师巡察。并将每四个人一小组,

每个小组的倾斜角不同。轨道上已事先标记好刻度。用秒表测量物体沿轨道下滑1.9m的时间。

1

2

3

4

5

S(cm)

t(s)

t2(s2)

S/t2

S/cmt2/s20a=2tg变更结束计时的位置,重复上述试验(留意保持小车起先运动的位置始终不变),得出相应的t2s2t3s

S/cm

t2/s2

0

a=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