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
——梁启超
本章提要
工业化的内涵与工业化模式。
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工业化的几种战略方针,如进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综合性的工业化战略等;平衡发展战略与不平衡发展战略。
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一节 工业化的含义及其模式
一、工业化的内涵
一般认为,工业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狭义的工业化。认为工业化就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的份额上升。因此,工业化通常指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
首先要看它的国民经济产值结构中工农业的比例的变化,如果工业产值的比重占50%以上的显著地位,则可以认为具备了工业化的条件之一;
其次,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要超过农业劳动力的人数;
再次,要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2.广义的工业化
认为工业化并不一定是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工业化实际上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现代工业的产生与成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的进步,而且伴随着社会的现代化。
工业化首要的本质的特征,就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过程,是一场技术革命。
工业化包含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工业化的结果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逐步降低。
工业化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国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工业化模式
根据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及所面对国际环境不同,大致可把工业化分为4种模式:即
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
资本主义不完全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1. 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英国。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先驱,其工业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紧随其后,其工业化始于18世纪90年代,完成于19世纪80年代。由于这两个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正值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因此,该模式也就被称之为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工业化模式。这种工业化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自发地发展起来的。
(2)追求利润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市场机制对要素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调节,政府的行政干预极少。
(3)借助奴隶和非法掠夺等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2. 不完全市场经济模式
工业化起步较晚的国家以及二战以后兴起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如日本、韩国和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其中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由于这些国家走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等方面和早期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并无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其工业化道路具有自己的特点。
(1)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大加强。
(2)市场机制不完全,打破了市场机制对投资规模、方向和速度的制约。
(3)资本形成主要采取由政府无偿征收赋税(尤其是农业税)的形式直接转化为资本。
(4)政府的投资优先发展重工业,受市场机制调节的私营企业仍然采取从棉纺织工业起步,遵循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古典顺序。
3 .中央计划经济模式
高度集中、行政直接指导经济活动,高积累、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缺乏理论准备,“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主观指导方针,红色政权面临外国武装干涉和颠覆威胁的客观形势。苏联最先采用,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效尤。其特点:
(1)以建立公有制、消灭私有制为目标,采取国有化、集体化的方式,形成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
(2)以计划调节作为经济运行的惟一调节手段,依靠行政方法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直接管理。
(3)在中央指令性计划约束下,高积累、高速度建立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
(4)表面充分就业,但实际上存在大量潜在失业人口,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各国纷纷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对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进行调整,即由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其中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模式为典型代表。
(1)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2)充分认识到市场调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4)工业化的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改变过去“高积累、高增长”的工业化模式。
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模式选择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工业化初始条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