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第19课《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19课《一棵小桃树》。本课主要围绕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描绘了它从一棵弱不禁风的小树苗,逐渐长成一颗繁花似锦的大桃树的过程。文章通过小桃树的成长,寓意了人的成长过程,教育学生要像小桃树一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开花结果。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小桃树的成长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同时,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1.学习生字词: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如“弱不禁风”、“繁花似锦”等,需要学生预习时查阅字典,理解其含义,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文章的引言、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小桃树的成长过程进行叙述的。
3.品味优美语句: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如“春风拂过,小桃树的嫩芽就像是在向你招手”,“夏阳烈烈,小桃树的叶子就像是在为你遮阳”。
4.领悟文章主旨:通过讨论小桃树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领悟到只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才能最终开花结果的道理。
5.写作练习:以“我身边的一棵树”为主题,写一篇观察作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围绕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一棵树。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中的小桃树成长过程,使学生理解只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才能最终开花结果的道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同时,学生对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上,他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创新意识,喜欢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能会对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感到困惑,对文章的深层含义难以理解。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树的观察可能不够细致,因此在写作练习中,可能难以将观察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同时,学生可能对文章中所传达的人生道理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启发。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讲解生字词、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时,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小桃树的成长过程及其寓意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从中学习如何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运用文字表达出来。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桃树的生长过程,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开展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拓宽知识面,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课文《一棵小桃树》的设计,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