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一棵小桃树》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第19课《一棵小桃树》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一棵小桃树》的说课稿,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目标进行设计。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挖掘文章主旨,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关爱和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以写作训练为辅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一棵小桃树》的文本,学生将提高对自然美的感知力和对文学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力,培养对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陪伴与关爱的认识。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将提升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一棵小桃树》的象征意义和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象征意义的理解:通过分析小桃树的生长历程,理解小桃树作为作者自身成长经历的象征,以及它所代表的生命力和坚持精神。例如,小桃树在逆境中顽强生长,象征着作者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
-情感变化的把握:深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关爱,以及小桃树成长过程中作者内心的喜悦、担忧和骄傲等情感变化。例如,当小桃树开花结果时,作者的喜悦反映了她对小桃树成长的期待和对生命价值的感悟。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深层情感和抽象的象征手法。
-深层情感的理解: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小桃树的深厚情感,学生需要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把握这些情感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作者在描述小桃树受到病虫害侵害时的焦虑,体现了她对小桃树生命状态的担忧。
-抽象象征手法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小桃树与作者自身经历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如将小桃树的生长与小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发放《一棵小桃树》的课文,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教材,以便于课堂讨论和自主学习。
2.辅助材料: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小桃树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源,如小桃树生长的纪录片,以直观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和电脑,以便于展示辅助材料,提高教学效果。
4.教室布置:将教室座位安排成小组讨论形式,便于学生分组讨论,促进课堂互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方式引入,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小桃树一样的经历,它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一棵小桃树》与previouslesson的关联。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一棵小桃树》的背景、作者简介,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如“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含义。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小桃树生长过程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小桃树的变化,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小桃树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它在文中的情感表达。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小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桃树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指导:在学生分享答案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纠正错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强调小桃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小桃树”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感悟。
-强调作业要求,提醒学生注意写作结构和语言表达。
具体过程如下:
1.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简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通过具体例子,如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桃树象征意义的理解。
3.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小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小桃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4.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强调小桃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5.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的“小桃树”的短文。
-强调作业要求,提醒学生注意写作结构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