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pdf
第19课《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
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在文中所呈现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
志的手法。
1课时
◆活动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师引导:同学们指导哪些关于桃的诗句和故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何彼禯矣,华如桃李。”
“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东方朔盗桃
……
导入:桃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多重审美意义,寄托着国人对真、善、美的想象和追求。一棵普通
的小桃树,没有开出鲜艳的花,却牵动着作者的心;没有强劲的枝干,却让作者感受到巨大的力量。这到
底是怎样的一棵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讨贾平凹的《一颗小桃树》。
2.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1)走进作者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毕业后到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
辑室工作。1980年,贾平凹调入西安市文联《长安》文学月刊,任编辑。
贾平凹的创作以小说、散文成就最为突出,已出版《月迹》《商州三录》《抱散集》等十几部散文集,《兵
娃》《腊月·正月》《天狗集》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浮躁》《废都》《怀念狼》等多部长篇小说。《腊月·正
月》获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写作背景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无数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
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正如作者所言,他就像小桃树一样,自卑、瘦
弱、渺小、饱受风雨的摧残。
3.扫清字词障碍,字词积累。
忏悔chàn淅淅沥沥xīlì伫窗zhù纤纤xiānxiān
褪尽tuì矜持jīn孱头càn蓄xù
执着zhuó服侍shi猥琐wěisuǒ一摞luò
马嵬坡wéi灼灼zhuó赤裸luǒ刹那chà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孱头】无能的人。
【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血气方刚】(年轻人)精力正旺盛,冲劲儿大。
【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垂垂,渐渐。
【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
◆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思路。
师引导: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请同学们结合课后“阅读提示”初读课文,
圈点勾画出表示时间或提示结构的词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生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后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
现在:
②今天的黄昏,雨下得这般大,使我也有些吃惊了
回忆:
③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
④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的早晨
⑥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
⑦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
⑧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
现在:
⑨如今,它开了花
预设:
第一部分(1)引文部分,交代我写“小桃树”的缘由。
第一部分(2)描写眼前情景,开花的小桃树经受风雨磨难。
第三部分(3—8)回忆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
第三部分(9—14)回到眼前的情景,生动状写了小桃树在风雨中的挣扎。
◆活动三:比较分析,体会情感
师引导:与《紫藤萝瀑布》一样,本文也是通过描绘景物来抒情言志的。作者借小桃树抒发了什么情
感?
(一)走近小桃树
1.圈画文中叙写小桃树经历的句子,梳理小桃树的成长历程;
2.简要概括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的磨难;
3.感悟小桃树的形象内涵。
交流预设:
1.写小桃树经历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