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心中的“110”第1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docx
9心中的“110”第1课时(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第1课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警察,了解警察的职责,以及如何与警察沟通和求助。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警察的认知和体验紧密相关。学生已经对警察有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警察职责的理解,并教授学生如何正确与警察沟通和求助。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警察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学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主动寻求警察的帮助,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和信任执法人员的良好态度,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警察的职责:重点讲解警察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职责,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警察工作的意义。
-学会求助:强调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如何正确拨打“110”报警,以及如何向警察提供准确的信息。
2.教学难点:
-理解警察的职责范围: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警察的具体职责理解有限,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警察在不同领域的职责,如交通警察、治安警察等。
-正确求助的方法: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冷静、清晰地与警察沟通,包括如何描述情况、提供位置信息等。
-识别警察:难点在于教育学生如何辨别真正的警察,避免上当受骗或混淆警察与其他执法人员的区别。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课本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警察制服、警察工作场景等,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警察的职责。
3.教学工具:准备用于演示警察职责的图表,如警察职责分类图,以及用于分组讨论的卡片和便签纸。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自由交流,同时准备实验操作台,用于模拟报警和求助的情景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警察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警察的了解。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警察的职责,了解他们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警察制服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警察的特征。
-讲解警察的职责,如维护社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打击犯罪等。
-通过视频资料展示警察工作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警察的工作。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如何求助。
-教师总结求助的正确方法,如拨打“110”、提供准确信息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情境案例,让学生判断警察是否应该介入。
-模拟报警:分组进行模拟报警练习,让学生实际操作拨打“110”。
-小组汇报:各小组分享模拟报警的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警察的职责和求助的正确方法。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5.作业布置(5分钟)
-家长协助: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警察的职责,并询问家长对警察工作的看法。
-完成课后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警察的职责,如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
-学生了解警察在不同领域的职责,如交通警察、治安警察等。
-学生掌握在紧急情况下如何正确拨打“110”报警,以及如何向警察提供准确的信息。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判断能力,能够识别警察是否应该介入的情境。
-学生在模拟报警练习中,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冷静、清晰地与警察沟通。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态度转变:
-学生对警察的认识更加全面,对警察工作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意识到警察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学会尊重和信任执法人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4.行为改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主动寻求警察的帮助。
-学生学会在遇到不法行为时,勇敢地报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正确地寻求社会帮助,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情感体验:
-学生对警察产生敬意,对警察工作充满感激之情。
-学生在模拟报警和求助的过程中,体验到责任感,学会关爱他人。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