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吸收光谱.ppt
红外光谱InfraredSpectra;;特点:;第一节,根本知识;红外区处于UV-可见和微波区之间,是波长为0.8um-400um范围内的电磁辐射,可分为:;〔二〕、红外光谱产生的根本条件:;〔三〕、振动类型;
振动类型;〔四〕、吸收峰类型:;d振动偶合峰:当两个振动频率几乎相同基团同时连接在一个原子上时,那么一个键的振动通过公用原子使另一个键的长度发生改变,从而形成强烈的振动相互作用,结果使原来的谱带分裂成两个峰,一个频率比原来的谱带高一点,一个低一点,这就称为振动偶合。
例如:;;e费米共振;醛基的费米共振峰是区别酮、酸的有效方法。;〔五〕、吸收峰的强度P49;影响吸收峰强度的主要因素:P50;〔六〕、影响峰位、峰强的因素;b.共轭效应;Ρ-π共轭:含孤对电子的原子,如:氧、氮、硫等可与相邻的不饱和基团共轭,此种效应能使不饱和基团的波数下降,而自身连接的化学键波数升高。
;注:当同一基团或元素的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相反,且它们同时存在时,要看哪一方占优势。
例如:P52
;酯羰基1735cm-1;2).立体因素;b、场效应P52;c环的张力;环张力↑环内基团伸缩振动频率↓;3).质量效应;4〕氢键的因素;OH3200-2500cm-1宽、强、散;;6).样品物理状态的影响;思考题:
1.红外光谱是〔〕
A.分子光谱B.原子光谱
C.吸收光谱D.电子光谱
2.下面四种气体,不吸收红外光的有〔〕
A.H2OB.CO2C.CH4D.N2;3.二氧化碳的根本振动形式如下:〔1〕对称伸缩振动〔2〕反对称伸缩振动〔3〕面内弯曲振动
〔4〕面外弯曲振动,其中非红外活性的是
A.〔1〕和〔3〕B.〔1〕C.〔2〕D.〔3〕E.〔4〕
4.羰基化合物〔1〕R—CO—R,〔2〕R—CO—Cl,〔3〕R—CO—H,〔4〕R—CO—F中,C=O伸缩振动频率出现最高者为〔〕
A.〔1〕B.〔2〕〕C.〔3〕D.〔4〕;5.不考虑费米共振的影响,以下伸缩振动吸收峰最强的是
A.C—HB.N—HC.P—HD.O—H
6.在醇类化合物中,O—H伸缩振动频率随溶液浓度增加,向低波数方向移动的原因是
A.溶液极性变大
B.形成分子间氢键随之增强
C.诱导效应随之变大
D.易产生振动偶合;第二节、红外光谱的重要区段;b.指纹区;c.相关峰;;〔二〕、红外光谱中的八个重要区段及特征;红外光谱中的八个重要区段;思考?;3750~3000cm-1OH、NH伸缩振动区;例如:;;〔2〕酚羟基与羧酸羟基;〔3〕N-H3509-3300cm-1,较OH弱且锋利;;;不饱和烃和芳烃C-H伸缩振动:3300-3000cm-1;区别不饱和与饱和烃的重要区域:
不饱和烃3000cm-1饱和烃3000cm-1其中
炔烃类:3300cm-1尖〔无氢键〕、强,容易识别
芳烃:3030cm-1尖
烯烃:3040-3010cm-1尖;;环丙烷由于张力较大,饱和C-H伸缩振动在3030左右。
环内烯随着环张大而增大,=C-H波数升高
,而环内双键的伸缩频率那么随环张力增高而降低。
例:三元环四元环五元环六元环
3080306030403017;饱和烃C-H和醛基C-H伸缩振动区3000-2700〔2970-2700〕;;三键的伸缩振动区〔2400-2100〕;C≡C键伸缩振动峰;;腈类化合物;;请预测以下化合物有哪些主要的红外吸收峰? P72
1
2
3;羰基〔C=O〕的伸缩振动区〔1900-1650〕;含羰基的化合物,伸缩振动C=O的偶极矩变化较大,吸收强烈,成为红外光谱中第一强峰。
位置受周围环境影响而不同,影响因素有:电性效应〔诱导,共轭〕、氢键效应、环张力、场效应、立体因素等。
VC=O峰位的计算方法P74表2-8;双键的对称伸缩振动1680-1500cm-1;〔1〕对称性:
随着峰对称性下降,峰强度升高
例
强度比00.351
顺反式异构体中对称性,反式顺式,峰弱;;典型的芳环骨架振动在此区域有二组吸收峰
第一组主峰:1625-1575cm-1(主要在1600±5cm-1)
副峰:1580cm-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