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困境和列强侵略的加剧,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出路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历程,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国家出路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中国近代化的必然性和曲折性。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通过解读相关史料,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理解还有待提高。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一定的基础认识,但可能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事件缺乏深入了解,对国家出路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这一时期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但缺乏对复杂历史现象的综合分析和评价能力。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有待加强,需要通过历史教育来培养。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的现象。这些因素将对课程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辛丑条约》签订场景、《义和团运动》相关影像资料等。
3.教学工具: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展示教材内容,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便利的讨论空间。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当时中国的版图和周边环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了什么样的困境吗?今天的课程,我们就来探索这段历史,了解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2.讲授新知(20分钟)
-第一环节:国家出路的探索
-教师简要介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探索的特点和影响。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场景。
-提问:这些探索对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它们为什么没有成功?
-第二环节: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师讲解《辛丑条约》的签订背景和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列强的侵略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第三环节: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
-教师讲述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等事件,探讨这些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学生讨论:这些运动反映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一组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选择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5道选择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简答题:设计2道简答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国家出路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
-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这段历史有什么新的认识?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整理笔记。
2.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国家出路探索与列强侵略加剧的短文,字数500字左右。
3.思考: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对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文献,如《辛丑条约》、《戊戌变法档案》等,这些文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历史资料。
-近代中国的历史地图,包括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割让地图,以及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历史地理变迁。
-近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等,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氛围。
-近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如徐悲鸿的画作,可以展现近代中国的艺术风貌和社会变迁。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辛丑条约》的全文,对比条约内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地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领土的变化和列强侵略的进程。
-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探讨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民族心理,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
-观看徐悲鸿的画作,分析其艺术风格和所表达的时代精神,感受近代中国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