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中东—埃及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1课时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docx
第9讲中东—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1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中东—埃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第1课时,教材内容涉及埃及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人文和经济发展情况。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埃及的古老文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元文化,培养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通过实际案例和地图,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理解埃及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增强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3.增强综合思维,学会运用地图、统计数据等工具分析地理问题。
4.培养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等方式,体验地理学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埃及古文明的地理背景。通过讲解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河流对埃及文明的影响,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重点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元文化。介绍非洲大陆的种族、宗教、语言等多元文化特点,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关系。
2.教学难点
-难点一: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分布特点。由于学生对于非洲大陆的地理分布不够熟悉,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类型等。
-难点二:埃及古文明的兴衰原因。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导致古文明的兴衰,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古文明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理教学挂图、地球仪
-课程平台:地理学科教学资源库、在线地理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埃及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卫星影像、地图集
-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地理游戏、实地考察模拟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展示埃及金字塔和撒哈拉沙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埃及文明会在尼罗河流域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何拥有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初步表达对问题的看法。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埃及古文明的地理背景
-讲解尼罗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河流对埃及文明的影响。
-展示埃及古文明的代表性建筑和艺术作品,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时间:5分钟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多元文化
-介绍非洲大陆的种族、宗教、语言等多元文化特点。
-通过地图展示不同文化区域的分布,引导学生分析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时间:10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埃及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特征,分析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埃及文明为何能在尼罗河流域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教师提问: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思考: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七、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布置作业:布置与埃及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相关的地理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时长:45分钟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非洲的地理与历史》: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非洲大陆的地理特征、历史演变以及文化多样性,适合学生深入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背景。
-《尼罗河文明》:通过研究尼罗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古埃及文明的发展,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世界地理知识手册》:这本书包含了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拓展地理视野,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选取本节课中感兴趣的地理现象或问题,如埃及古文明的消失原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生态环境变化等,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可以参与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通过实地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