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1.《我们的呼吸》(教案)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7)科学三年级下册.docx

发布:2024-09-22约5.3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我们的呼吸》(教案)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7)科学三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我们的呼吸》,选自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7)科学三年级下册。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呼吸的基本过程,探究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

1.呼吸的基本概念:介绍呼吸的定义、作用以及呼吸系统的组成。

2.呼吸的过程:讲解呼吸的四个阶段,即吸气、屏气、呼气和呼吸暂停,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呼吸过程中的变化。

3.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探讨呼吸与氧气供应、二氧化碳排出的关系,以及呼吸在运动、睡眠等不同状态下的变化。

4.呼吸健康:介绍呼吸道的卫生保健知识,如保持空气清洁、预防呼吸道疾病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人体生理知识,对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功能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呼吸系统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通过学习呼吸的基本过程和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学生将能够:

1.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建立呼吸与生命活动的联系,形成对生命现象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3.运用科学知识,关注呼吸健康,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对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知识方面,学生对于呼吸的概念和呼吸系统的组成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但深入的呼吸过程和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探究。

在能力方面,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问题。但在分析问题和总结规律方面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好奇心强,对于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同时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自律性不足的问题。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们可能存在课堂参与度不高,不愿主动表达问题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1.《我们的呼吸》》(教案)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7)科学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呼吸的相关知识。

3.实验器材:准备呼吸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呼吸模拟装置、气球等,并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学生能够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能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人类呼吸作用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呼吸的基本概念。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呼吸吗?呼吸对人体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回答: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对呼吸的理解,同时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学内容:介绍呼吸的四个阶段,即吸气、屏气、呼气和呼吸暂停。

讲解方式:采用生动的语言和图片,为学生讲解呼吸过程,同时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参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互动,提问环节。

3.巩固练习(10分钟)

练习题目:设计一些关于呼吸过程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练习方式: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道题目进行解答,最后进行全班分享。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正确答案。

4.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内容: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提问方式: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邀请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课堂小结(5分钟)

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呼吸的重要性。

总结方式:教师总结并强调呼吸的作用,同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呼吸的理解。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作业内容:设计一道关于呼吸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创新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创设、课堂互动、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