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9)必修一 1.1我们身边的数据 说课稿[001].docx
教科版(2019)必修一1.1我们身边的数据说课稿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教科版(2019)必修一1.1我们身边的数据”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数据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数据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对统计学原理的理解;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的素养。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阶段,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数据的认识较为初步,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有限。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应用。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对数据的解读和运用能力有限。他们在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表达方面也有待提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感到困惑,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待加强。部分学生可能缺乏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对课堂互动和讨论参与度不高。这些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和统计学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教科版(2019)必修一》教材,以便查阅相关章节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人口统计数据图、商品销售数据表等,以增强直观性和互动性。
3.实验器材:准备数据收集工具,如调查问卷、电子表格软件等,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实践活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充足的书写空间和电子设备,以便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数据分析和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的第一节:“我们身边的数据”。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里,处处都有数据的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些数据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
(一)什么是数据
1.引入: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数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新概念。
(学生)我想到了考试成绩、身高、体重这些数据。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数据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教师)数据是我们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数量、形状、颜色、时间等方面的特征。它们可以是有形的,比如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时间、速度、温度。
3.学生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生活中的数据。
(二)数据的分类
1.引入:数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分类方式。
2.讲解:教师讲解数据的分类方法,如按照类型分类、按照作用分类等。
(教师)按照类型分类,数据可以分为计数数据和测量数据;按照作用分类,数据可以分为描述性数据和推断性数据。
3.学生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遇到的数据属于哪一类别。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1.引入:了解了数据的分类后,我们来看看如何收集和处理数据。
2.讲解:教师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测量等,以及数据处理的步骤。
(教师)数据收集的方法有:问卷调查、实验测量、网络爬取等;数据处理步骤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理、数据分析。
3.学生互动: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收集数据的方法,并分享。
(四)数据的应用
1.引入:了解了数据的概念、分类、收集与处理,那么,数据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2.讲解:教师讲解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经济预测、政策制定、科学研究等。
(教师)数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经济预测、政策制定、科学研究、企业管理等。
3.学生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数据在自己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数据的概念、分类、收集与处理、应用。
2.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数据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察生活等方式,了解更多的数据信息。
2.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1.教师设计板书,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学生观察板书,加深对数据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定义数据的概念,知道数据在生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