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doc

发布:2016-06-30约3.2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学分: 2 总学时: 36 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 适用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课,适用该学科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是研究译学理论及实践技能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翻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等在翻译学研究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具有翻译学科意识及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意识,对翻译研究和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正确应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掌握较高的英汉互译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述 1.熟悉翻译的定义,判断翻译是科学和/或艺术。 2.认识翻译的目的、弄清翻译的任务。 3.了解翻译的标准、熟知翻译的过程。 4.分析译者的素养。 5.了解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关系。 二、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1.了解中国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理解三不易、五不翻、五失本、案本、信达雅、信达切、信与顺、化境、形似与神似、三美、猫论、以及忠实与通顺等的内涵。 2.了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理解翻译三原则、等值翻译、功能对等、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文化翻译观、民族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等的内涵。 3.了解翻译理论中的不同学派,如:文艺学派、文学-文化学派、语言学派、莱比锡学派、解构学派、交际学派、社会符号学派、释义学派、摆布学派、辨证逻辑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等。 4.了解翻译学的不同分类,熟悉并尽可能掌握比较翻译学、描写翻译学、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玄翻译学的基本特征。 5.了解异化与归化,学会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应用异化或归化。 6.学习了解翻译界对翻译单位的定义,掌握翻译单位(音位、词素、词、词组、句、语段、语篇)在翻译中的可行性。 三、英汉语言差异与译文可接受性 1.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 2.了解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在形合与意合上的差异。 3.比较英汉语言的词类、词性的异同。 4.比较英汉语言在表达上的视点差异。 5.比较英汉句型结构的异同。 6.了解并掌握翻译过程中的词性转换。 7.了解并掌握翻译过程中的主被动关系转换。 8.注意翻译过程中译语的时态变化。 9.了解翻译中的正反表达的语用效果。 10.了解语境确定词义选定的重要性。 11.了解并掌握英汉篇章结构的差异对译文的影响。 12.探讨译文的可接受性以及语域差异对译文可接受性的影响。 13.探讨译文的多样性。 14.进行译文错误案例分析。 四、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转向 1.了解体现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2.了解翻译的文化转向。 3.了解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4.分析比较中英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5.遵从语言的表达习惯。 6.探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五、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效果的实现。 1.了解“名从主人”的原则。 2.了解翻译的礼仪原则。 3.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效果。 4.了解翻译与审美的关系。 5.了解修辞效果与译文质量的关系。 六、翻译模式研究 1.探讨翻译的句型模式。 2.大致了解人机对话与机器翻译。 三、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内容 学时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 1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概述 3 2 翻译理论基本概念 6 3 英汉语言差异与译文可接受性 12 4 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转向 6 5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效果的实现 6 6 翻译模式研究 3 合计 36 四、其它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法与建议:面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需用多媒体教室 考试方式:论文形式为主、平时作业为辅 (1)平时作业 30% 期中论文 20% 期末论文 50%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作业要求:习题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 5、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尤金·奈达等著 《翻译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主要参考书: 尤金·奈达著 《翻译科学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彼特·纽马克著 《翻译问题探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彼特·纽马克著 《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苏姗·巴斯奈特 《翻译研究》(第三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玛丽·斯耐尔-洪比著 《翻译研究:综合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尤金·奈达著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Hatim, Basil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