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doc

发布:2017-04-01约4.3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绿色耕耘”研究课教案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的综合应用(1) 授课人: 王维 学 科: 数 学 授课班级: 初 一(3)班 学 校: 运河中学 时 间: 2010年 5月 7日 教材分析: 1.单元所对应的课标要求 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等概念。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观察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实验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归纳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4)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类比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猜想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6)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说理处理生活中、数学中的逻辑关系; (7)使学生了解定义、命题、公理、定理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推理的方法证明图形中的等量关系,了解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补角相等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8)使学生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并初步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定理; (9)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言必有据的良好习惯. 3.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4.单元知识结构框图 5.单元教材分析(先总体分析本单元主要内容、地位作用、教育价值、蕴含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分节分析) 第八章的内容是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平面几何内容的进一步研究,这一章在初中的教学的地位是承前启后,为后面研究图形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性。如果本章节的知识学生理解掌握的不透彻,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几何的学习。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是平面几何中的基础知识,是后面研究图形性质的重要途径。学生要理解判定和性质的联系和区别,并体会平行线的定义作为判定和性质的双重性。在研究平行相关的问题时要能够准确的选择相应的公理和定理。 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体会和掌握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证明几何题。在教学中渗透逻辑推理思想,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规范的书写格式。 6.课时安排建议 7.教学建议 分节分析: 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是简单几何图形及其推理中有关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等量公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应用,并能通过模仿练习熟悉几何证明题的书写方式和规范,训练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消除对几何证明题的畏难情绪。 本节教学目标:见教案 重难点:见教案 本节包括哪些教学活动:见教案 每个活动的设计意图:见教案 这些活动设计得是否合理/恰当、学生是否易于接受?如果否,你如何设计? 1.学生的识图能力较差,对“三线八角”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于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特点记忆不清,研究问题时忽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分析。不习惯结合图形思考,对图形给出的信息不能很好的解读。 教学建议:让学生读题并分析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 2.分析问题时从结论出发是难点,学生习惯于从已知来考虑,在解不等式和方程时由于指向性更明确,学生更容易去做。而在几何问题中,因为已知条件比较多,而且要结合图形思考,学生容易产生混乱的感觉。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分析 3.说理的能力不强,做题时往往会有跳跃性的步骤出现,常忽略已知条件的书写,或者将所有的条件一并罗列再给出结论的情况出现。也有学生从已知推出很多无目的性的结论,做题的过程过于繁琐的。 教学建议:先模仿 4.画图能力弱,对于没有给出图示的题目在分析时不能主动的作图研究,或者不能将文字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分析 5.对定理的记忆不清,不能结合图形理解的去记忆,对与过于抽象的叙述不能很好的理解。在运用中易混淆,分不清条件和结论。 教学建议:督促背记,在运用中多问为什么。 6.学生更习惯有既定模式的题目的解答,容易将解题过程公式化,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会让学生格式化一些题目的过程,但是在几何学习中学生也会寻求格式化的步骤,导致学生出现代数学的好而几何很差的情况。 教学建议:要让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竞争意识较强。班级分化明显,能力差别较大。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但是计算能力较弱,一些学生不善于分析问题,或者分析不全面。代数方面的测验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公式、法则不熟练。多数学生不喜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