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4.5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1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1(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七年级生物下册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1(新版)新人教版。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途径,包括尿液、汗液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到人体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必须排出体外,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分析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增强学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废物排出的重要性。
3.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形成科学思维。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内容:人体内废物的种类、排出途径及其生理意义。
-详细列明:
-人体内废物包括哪些物质,如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尿液、汗液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途径分别是什么。
-了解排泄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尿液的形成过程及其生理机制。
-详细列明:
-理解肾单位的结构,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掌握尿液形成的三个阶段:血液过滤、重吸收和分泌。
-分析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具体过程,包括滤过膜的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机制。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废物排出的生理过程。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尿液形成的不同阶段,促进批判性思维。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肾脏工作,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认识。
4.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学生的直观理解。
5.安排实践操作环节,如观察尿液样本,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你们知道人体每天会产生多少废物吗?”的问题开始,引发学生对人体排泄系统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人体消化系统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消化系统与排泄系统的联系。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及其产生的过程。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尿液、汗液和二氧化碳的图片,说明它们是如何从体内排出的。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排泄系统的重要性,以及废物积累对健康的影响。
3.新课呈现(续)(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肾小球、肾小管等角色,模拟尿液的形成过程。
-实验演示:展示尿液的形成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加深理解。
4.新课呈现(续)(约1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汗液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途径,以及它们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体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学生的直观理解。
5.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6.巩固练习(续)(约10分钟)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排泄系统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持排泄系统的健康。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总结。
7.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尿液形成过程和排泄系统的重要性。
-提出思考问题:如何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护排泄系统的正常功能。
8.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完成课堂练习题、查找资料了解排泄系统的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自己一天中排出的尿液和汗液,记录并分析。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人体内废物的种类,包括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学生理解并记住尿液、汗液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途径及其生理意义。
-学生能够解释尿液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实验演示,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了合作交流,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如观察尿液样本,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形成了科学思维,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生通过分析尿液形成过程,培养了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对排泄系统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环保意识。
4.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保持排泄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