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对比.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对比【摘要】 目的 比较开腹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两种术式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价值。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子宫肌瘤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全身麻醉后腹腔镜肌瘤剔除手术,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常规术。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少,术后镇痛及术后病率比例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P<0.05)。观察组除5例出现双肩酸痛及季肋部胀痛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率100.0%;对照组有2例切口硬结红肿反应。结论 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具有对腹盆腔干扰小、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病率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开腹手术; 腹腔镜手术; 比较
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来源是子宫肌层平滑肌细胞的良性实体肿瘤,患病率约为20%,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多难以奏效,子宫肌瘤的传统治疗方法多为子宫切除,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得到广泛应用[1]。本文比较开腹与腹腔镜肌瘤剔除两种术式临床效果,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子宫肌瘤患者140例,年龄25~56岁,平均(36.34±7.12)岁;所有病例术前均经妇检及B超检查诊断子宫肌瘤,基本明确肌瘤的大小和数目,术前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月经异常的患者行子宫内膜病检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0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孕次,肌瘤的平均直径、数目及生长部位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观察组:硬腰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后常规气腹(压力为13~15 mm Hg),脐孔上缘弧形水平1 cm处做横切口,穿入10 mm套管(trocar)放入腹腔镜,根据宫底高度及子宫形态,于两下腹相应部位放入5 mm或15 mm套管为操作孔。基本操作步骤为剥出肌瘤-修复子宫创面-取出肌瘤。子宫浆膜下肌瘤:蒂部较细者,用套扎法切除,或双极电凝钳夹瘤蒂,电凝后切断;蒂部较宽者,单极电钩电凝并切开浆膜层,剥离肌瘤与浆膜层间隙,完整剥离出肌瘤,置于子宫直肠陷凹。子宫肌壁间肌瘤:在子宫肌瘤最突出部位用电刀或单极电钩纵切口或横切口切开子宫肌层,切口的长度略小于肌瘤的直径,如果肌瘤较大可采用肌瘤表面梭形切口,切去部分肌瘤包膜,再用有齿抓钳钳夹固定瘤核边旋转边向上提拉,钝性分离肌瘤假包膜,完整剥除肌瘤。阔韧带肌瘤:将阔韧带前后叶分开,同时将输尿管向盆壁推开,分离肌瘤包膜至瘤核,有齿抓钳夹固定瘤核,边旋转边向上提拉,钝性分离肌瘤假包膜,分离近基底部时,若肌瘤蒂较细时用双极电凝凝固后切断剥除肌瘤;若蒂较粗先用套扎圈套扎两次,再用双极电凝凝固后切断,使肌瘤完整剥除。缝合创面:瘤腔较浅时切口两侧浆肌“8”字间断或连续内翻缝合;内突型肌瘤剥除后创面需分层缝合。将肌瘤经组织粉碎机粉碎成条状分次取出。(2)对照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按开腹子宫肌瘤剔除常规术式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1)术中出血量:吸引器吸取液-冲洗液量。(2)术后镇痛:因疼痛用静脉镇痛泵或肌注镇痛药物。(3)术后病率:指术后24 h连续2次间隔4 h体温超过38 ℃。(4)肠功能恢复时间:以肛门排气时间计算。(5)手术时间。(6)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12.0统计软件对定性资料采用率描述,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进行检验;对定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少,术后镇痛及术后病率比例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P<0.05),见表1。观察组除5例出现双肩酸痛及季肋部胀痛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率100.0%;对照组有2例切口硬结红肿反应,经理疗后好转。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维持子宫的生理功能,保持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术后患者的身心健康[2],传统开腹手术损伤较大,出血较多,特别当肌瘤较大、数目多、剥离创面大时,易发生盆腔广泛粘连,一定程度上影响受孕[3]。腹腔镜手术是在密闭的盆腹腔内,医师直视电视屏幕下进行的手术操作,与传统的手术相比,腹腔不被切开,不暴露空气中,借助于摄像系统,手术野比传统手术充分,手术以外的部位不会受到影响[4],保持肌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因在正压环境下施术,出血相对少;且具有手术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