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结局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结局分析
刘秀梅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戴南人民医院妇产科 江苏泰州 225721)
【摘要】目的:比较开腹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有手术指征的子宫肌瘤患者6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需镇痛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需镇痛率分别为104.8plusmn;39.0min、26.1plusmn;7.4h、3.4plusmn;1.1d、6.5%,对照组分别为73.4plusmn;29.7min、36.1plusmn;7.6h、6.2plusmn;1.0h、40.6%,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90.5plusmn;126.3ml和227.1plusmn;182.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117-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更重要的是,因保留子宫而维持了子宫生理功能及正常的盆底支持结构[1]。近年来,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子宫肌瘤剔除术已由单一的开腹手术向微创手术发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有手术指征的子宫肌瘤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旨在比较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 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有手术指征的63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1例,年龄28~50岁,平均36.2plusmn;6.7岁,肌瘤数目1~5个,肌瘤直径1~8cm,平均6.4plusmn;2.3cm,肌瘤部位:前壁13例,后壁15例,宮底3例;对照组32例,年龄22~41岁,平均27.7plusmn;4.9岁,年龄28~50岁,平均36.2plusmn;6.7岁,肌瘤数目1~5个,肌瘤直径1~10cm平均8.1plusmn;2.6cm,肌瘤部位:前壁12例,后壁16例,宮底4例。两组在年龄、肌瘤大小、部位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行全麻,取仰卧、头低脚高位。腹部常规4点穿刺,建立CO2气腹,置腹腔镜和操作器械。常规探查腹腔,仔细查看肌瘤的类型、大小、部位和数量,将垂体后叶素6U+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通过穿刺针注入瘤体与子宫肌层交界处,用单极电钩于瘤体表面横或斜形切开子宫肌层、深达肌瘤,大抓钳向上旋转牵引并同时剥离肌瘤包膜,剔除肌瘤。肌瘤残腔予0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止血,必要时加强缝合。切除的肌瘤用旋切器粉碎取出。
对照组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取仰卧位,行腰硬联合麻醉,按传统的开腹手术步骤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需镇痛率及术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需镇痛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3.讨论
子宫肌瘤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2]。手术是子宫肌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妇女的理想术式[3]。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在直视下进行,技术难度小,但腹部切口大、术中出血量较多,对患者创伤大,影响胃肠道功能及盆腔内环境,存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慢,住院时间长等缺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需镇痛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富英等[4]研究结果一致。
然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