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腹腔镜切除术治疗45例急性胆囊炎临床效果研究.doc

发布:2017-08-30约2.9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腔镜切除术治疗45例急性胆囊炎临床效果研究摘 要 探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急性胆囊炎患者198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45例患者经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无1例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量91±22ml,手术时间75±22分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5±8小时,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49±5小时,住院总天数9±1天,恢复工作时间18±5小时,总住院费3244±99元。结论: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腔干扰少等优点。 关键词 腹腔镜切除术 急性胆囊炎 疗效 急性胆囊炎(AC)病因多由细菌、结石和化学刺激等引起[1],常伴有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机体抵抗力低,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在治疗胆囊炎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本文就此对2011年1月~7月经LC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7月收治急性胆囊炎患者198例,男88例,女110例;年龄21~80岁,平均45.6岁;发作时间1~6天。 手术方法:多数3孔法完成手术,仅个别需要4孔。B点靠近剑突右侧,利用器械长杆将肝脏摆向头侧,“从左上向右下”分离胆囊三角区。用弯形分离钳撕剥、分离胆囊管及三角区浆膜,尤其要将三角区背侧面的浆膜撕开。常规用金属吸引器头钝性冷推剥分离,吸除血污,清晰术野。将腹腔镜斜面偏转向右侧,可增大三角区视野,确认其空虚后,用弯形分离钳扩大三角区间隙,以便处理胆囊管及血管。切除胆囊时,用电钩背或5mm超声刀便于把握切割深度。手术结束前,将胆囊窝冲、吸干净,少许渗血可用明胶海绵、强生止血纱布等压迫,也可用一次性内镜专用双腔导管(Ⅰ型,5Fr×38cm)喷洒纤维蛋白胶,出血明显时用钛夹或超声刀直接止血。三角区解剖不清或胆囊管甚短,疑有胆总管漏时,多需缝扎。不能除外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损伤时应中转开腹。行胆囊大部切除术,对胆囊颈残端应予钛夹作锁边或关闭[3,4],不满意应置管引流。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3天,4~6天拆线出院。 结 果 45例患者经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无1例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量91±22ml,手术时间75±22分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5±8小时,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49±5小时,住院总天数9±1天,恢复工作时间18±5小时,总住院费3244±99元。 讨 论 急性胆囊炎患者有时深呼吸、翻身或咳嗽等动作可使疼痛加重,以致病人屈身静卧,不敢活动。约1/3~1/2的病人可在右上腹摸到一个稍微隆起,像鸡蛋大小的肿大胆囊,触压时疼痛加重。大部分病人积极有效治疗后,上述症状能逐渐缓解,但也有少部分病人,尤其有动脉硬化的老年病人,可发生胆囊坏疽和穿孔。 A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急性胆囊炎病因多由细菌、结石和化学刺激等引起[5],多数患者起病多与劳累、吃油腻食物、饱食、精神因素等有关[6],常表现为突然发病,呈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并有加重趋势。如仅在胆囊黏膜层产生炎症、充血和水肿,称为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如炎症波及到胆囊全层,胆囊内充满脓液,浆膜面亦有脓性纤维素性渗出,则称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因积脓极度膨胀,引起胆囊壁缺血和坏疽,即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当炎症波及胆囊周围时,腹痛加重,疼痛范围也增大,病情发展较快,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休克及腹膜炎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本研究对收治急性胆囊炎患者198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发现,45例患者经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无1例并发症发生。术中出血量91±22ml,手术时间75±22分钟,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5±8小时,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49±5小时,住院总天数9±1天,恢复工作时间18±5小时,总住院费3244±99元。 根据经验,AC发病48小时内,胆囊壁只有轻度水肿,充血不明显,Calot三角区解剖结构清晰,胆囊壁与肝床界限清楚,LC操作较慢性胆囊炎为易;发病48小时后,胆囊壁充血水肿而增厚,囊腔内张力明显增高,减压后进行较为便利。减压切口应选在胆囊底前内侧外,以伸进吸引器管为宜,避免操作中结石漏入腹腔;亦可用无损伤弹簧钳抓持胆囊进行牵引;应避免反复钳抓胆囊壁以免渗血较多手术野不清。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腔干扰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Yamashita Y,Takada T,Kawarada Y,et al.Surgical treatm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