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白桦(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docx
11白桦(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1白桦》一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白桦树的特点,感受诗歌的节奏与美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学习与四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有紧密联系,学生在那篇文章中已初步了解了自然界的生物特点。此外,《11白桦》通过优美的诗句描绘了白桦树的美,与学生在生活中对大自然的观察和体验相结合,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11白桦》,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培养逻辑思维和审美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白桦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敏感度,培养创造性地表达自然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2.感受并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通过播放白桦树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白桦树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描绘的意境。
2.在修辞手法的讲解上,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诗句中发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引导他们讨论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对于诗歌情感的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情感的感悟,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4.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小诗,以此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创作能力。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2.课程平台:校园教学管理系统
3.信息化资源:白桦树图片、自然风光视频、诗歌朗读音频
4.教学手段:PPT课件、板书、互动讨论、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白桦树的图片,同时播放轻柔的自然风光音乐,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白桦林中,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2.提出问题:让学生描述他们想象中的白桦林,并提问:“你们觉得白桦树在诗人笔下会是什么样的呢?”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11白桦》。
2.逐句分析诗歌内容,重点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用时5分钟,分析诗歌的前四句,讲解修辞手法。
-用时5分钟,分析诗歌的中四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用时5分钟,分析诗歌的后四句,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教师板书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教师提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问题1:“白桦树在诗歌中代表了什么?”
-问题2:“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回答问题。
3.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对正确的答案给予肯定,对错误的答案进行纠正。
四、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邀请学生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内容,其他学生倾听并给出反馈。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以“我心中的白桦”为主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小诗。
3.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和其他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自然景物,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短诗,下节课分享。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推荐阅读《白桦林的传说》,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白桦树的文化背景和传说故事。
-提供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如《咏柳》、《山行》等,让学生比较不同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推荐阅读《森林报》,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森林中的生物和自然现象。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让学生收集不同季节的白桦树图片,制作成册,并配上自己的简短描述或诗句。
-建议学生阅读《白桦》相关的评论文章,了解不同读者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创作以白桦树为主题的绘画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建议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环保活动,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