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清华版信息技术小学四年级上册新授课 第18课 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说课稿.docx
全国清华版信息技术小学四年级上册新授课第18课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说课稿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全国清华版信息技术小学四年级上册新授课第18课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说课稿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全国清华版信息技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18课《信息安全——计算机病毒及防治》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设计以下教学思路:
1.引入计算机病毒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危害。
2.讲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范方法。
3.结合实际操作,教授如何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查杀和防治。
4.通过课堂互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
5.课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信息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信息意识,培养其主动关注信息安全的习惯。
2.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其能够有效识别和防范计算机病毒。
3.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使其在使用信息技术时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隐私。
4.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共同探讨信息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及危害
举例:通过介绍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案例,如“熊猫烧香”病毒,让学生理解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性。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举例:讲解病毒通过U盘、网络下载等途径传播,以及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使用杀毒软件等预防方法。
-杀毒软件的使用和操作
举例:演示如何安装和使用主流杀毒软件,如360安全卫士,进行病毒查杀。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主要涉及:
-计算机病毒的识别
难点:学生可能难以区分病毒程序和正常程序,难以识别病毒的特征。
举例:通过展示病毒样本和正常程序的对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界面、行为等特征来判断是否为病毒。
-预防措施的实施
难点:学生可能不理解或不习惯采取预防措施,如定期更新软件、不随意下载文件等。
举例:通过讲解病毒传播的严重后果,让学生认识到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并指导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措施。
-杀毒软件的操作技巧
难点:学生可能不熟悉杀毒软件的操作界面和功能,导致无法有效使用。
举例:通过分步骤讲解和操作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杀毒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扫描、隔离、删除病毒等。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发放全国清华版信息技术小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确保每位学生具备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计算机病毒相关案例图片、病毒传播途径图表、信息安全宣传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电脑、投影仪、杀毒软件安装包等实验器材,确保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互动交流;安排实验操作台,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创设情境:展示一个计算机被病毒感染的动画,让学生观察病毒对电脑的破坏过程。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为什么会出现在电脑里?它对电脑有什么危害?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及危害(用时5分钟)
-讲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展示病毒案例,让学生了解病毒的特点和危害。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计算机病毒会对我们的电脑造成危害?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用时5分钟)
-讲解病毒传播的途径,如U盘、网络下载等。
-介绍预防措施,如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使用杀毒软件等。
-提问:我们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杀毒软件的使用和操作(用时5分钟)
-演示如何安装和使用主流杀毒软件,如360安全卫士。
-指导学生掌握杀毒软件的基本操作,如扫描、隔离、删除病毒等。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练习1:让学生在电脑上安装杀毒软件,并进行一次全盘扫描。
-练习2:分组讨论,每组总结出本节课学到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法,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4.课堂提问与互动(用时5分钟)
-提问1:计算机病毒有哪些危害?
-提问2:我们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互动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在防治计算机病毒方面的经验。
5.总结与反思(用时2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计算机病毒防治的重要性。
-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6.作业布置(用时1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计算机病毒及防治方法,并尝试帮助家长检查电脑病毒。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练习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信息安全和核心素养能力。
拓展与延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