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四单元 再见,我的小学生活 1 我的成长足迹说课稿4 新人教版.docx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1我的成长足迹说课稿4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1我的成长足迹说课稿4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中的第一课“我的成长足迹”。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回顾小学生活,认识自己的成长变化,理解成长的含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小学阶段的成长经历,与之前学过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关于个人成长、集体生活等方面的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长的意义。教材中列举了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相呼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反思的能力,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的意识。
2.发展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让学生学会在集体中认识自我,理解个人与集体的相互关系。
3.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分享成长故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个人成长的基本概念,了解了一些评价自己的方法,并能够通过之前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识别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变化和进步。
2.学生对于回顾自己的成长故事和学习经历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能力上,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则倾向于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于自我成长的深入反思可能不够,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在小组讨论中可能会出现意见分歧,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观点;部分学生可能对写作表达自己的成长故事感到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角色扮演和项目导向学习等互动活动。首先通过讲授引导学生理解成长的内涵,接着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成长阶段的自己,以此深化对成长的认识。同时,采用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制作个人成长手册,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在教学媒体使用上,将利用多媒体展示成长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提问方式开始,让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在小学阶段有哪些变化和成长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接着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我的成长足迹’,回顾和认识我们的成长。”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小学生活中的一些典型场景,如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同学间的互助等,引导学生回顾这些场景中的自己。接着,教师讲解成长的概念,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讨论自己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以及这些进步背后的原因。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给出几个关于成长的问题,让学生书面回答。例如:“描述一次你觉得对自己成长影响很大的经历。”、“你认为自己最值得骄傲的成长点是什么?”学生完成后,可以选择性地在班上分享自己的答案。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简述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强调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努力,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制作一份个人成长手册,内容包括自我介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自己的变化和感受等。要求学生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下节课分享。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要求和截止时间。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成长的故事》:收集一些著名人物的成长故事,如爱因斯坦、马云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成功人士是如何通过不断努力和克服困难来实现自我成长的。
-《小学生成长手册》:一本专门为小学生编写的成长指导书籍,内容包括如何设定目标、如何管理时间、如何与人沟通等,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未来。
-《成长的烦恼》:一本关于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挑战的书籍,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成长中的困难是正常的,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收集家人的成长故事,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家人的成长经历,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安排学生参观学校或社区的成长展览,如学生作品展示、科技成果展览等,让学生从他人的成长中获取灵感和动力。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