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概念复习.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影响毒性的因素:
剂量、接触途径、接触期限、接触速率、接触频率。
毒作用(毒效应)的分类:
速发或迟发性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特异体质反应。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的特点:
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机体功能容量降低。(食量、体力劳动的负荷能力、血容量等)
机体维持内稳态的能力下降。(体温)
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非损害作用的特点:
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
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
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联合毒性作用:
相加、独立、协同、加强、拮抗五种作用。
成为毒物的靶器官原因:
该器官的血液供应;
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
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
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
对损伤的修复能力;
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
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
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等。
生物学标志:
剂量:
可分为接触(体外)、吸收(体内)、到达(靶器官)剂量。
反应:
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量反应,通常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
剂量-反应曲线的转换:
对称S型曲线转换
反应率变换为概率单位作纵坐标、剂量为横坐标,即可变成直线
不对称S型曲线
反应率变换为概率单位作纵坐标、剂量变为对数剂量作横坐标,即可变成直线
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Zac值小,致死范围小,危险性越大。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值大,慢性中毒越不易发现,危险性越大。
染毒
一般认为,同种动物接触外源化学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是:
经皮;经口;吸入;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皮肤吸收:
1)、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发生层和基膜→真皮→血液。
2)、通过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官,绕过表皮屏障直接进入真皮。
生物转化主要类型: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有毒物质在体内贮存的生理意义:
1)、保护作用;
2)、可能成为慢性中毒的来源。
自由基:
性质:存在时间短;高度化学活泼性;氧化性强。
产生:共价键的均裂(带有单独未配对电子)。
种类:氧自由基(95%);脂性自由基;氮自由基。
自由基对生理的作用:
促进:
免疫:自由基杀灭致病菌;
生命能量代谢: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
酶促反应:凝血酶、胶原蛋白的合成;
肝脏解毒:细胞色素P450对有毒物质的羟化。
损伤:
自由基对膜酯的损伤;
自由基对蛋白质的损伤;
自由基对遗传物质的损伤。
实验动物分类:
一级;普通动物(CV):
不带有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原体。
二级;清洁动物(CL):
不带有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
不带有有潜在感染或条件性致病的病原体,以及对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四级;无菌动物(GF):
指采用当前的技术手段无法在动物体表、体内检出一切其他生物体。
LD50计算方法:
改良寇氏法;霍恩氏法等。
生殖毒性观察指标:
受孕率(%):反映雌性动物生育能力以及雌性动物受孕情况 ;
正常分娩率(%):反映雌性动物妊娠过程是否受到影响 ;
幼仔出生存活率(%):映雌性动物分娩过程是否正常 ;
幼仔哺育成活率(%):反映雌性动物授乳哺育幼仔的能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