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川高考研讨会.doc

发布:2017-06-10约1.13万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川高考研讨会 篇一:2015年高考研讨会 2015年庆阳市高考研讨会历史学科培训心得体会 在市教育局和市教研室的组织下,庆阳市2015年高考研讨会2014年10月12日在西峰召开。我校九名高三任课教师参加了此次高考研讨会,我在庆阳七中参加了高考历史科目研讨会。有幸聆听了江苏省高考历史学科命题人,江苏省镇江中学历史学科骨干教师马巧高老师的讲座,马老师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命题经验,给我们做了题为《高考试题研究及复习策略》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感慨颇多。这次培训会开阔了自己思路,提高了自己业务素质,对高考复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马老师结合当日的天气,以“十分冻人”开始了报告会。以《高考试题研究及复习策略》为题,以一名高考历史教师的身份和高考命题人的身份,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考什么?——高考试题特点与变化趋势 二、教什么?——教学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考什么?——高考试题特点与变化趋势 (一)高考基本要求: 史料信息释读应用;史实的理解与应用;史学研究方法规律;解题技能等。 (二)全国卷的特点: 从命题思路来看: 强化研究历史,淡化识记历史;强化历史学习能力,淡化历史史实。 (史实深入理解和灵活迁移能力,信息释读、概括、运用能力,解题能力) (历史:客观历史本身;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主体化历史;学科或专业。)从基本特点与趋势来看: 第一、考查历史内容角度: 1、历史知识:主干化与丰富化:教材知识与学科知识并举。主干知识点的理解、迁移、应用; 2、生活化。生活史、民众百态历史研究。 3、热点内容深度化: 抗战;人伦纲常;国学;电影艺术等。 4、必修适当靠近教材;选修远离教材(考查基本能力:人物、改革) 例:学科知识与教材知识的并举: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美国独立战争、内战;刘晏;三三制;古代朝代沿革;法国大革命;古代农业;宋应星。 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例:主干知识:重要概念内涵、事件影响。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出自宋朝理学家之手,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 例:社会生活史:突出其变化的表征作用。也可延展到影响、特征、成因等。(服饰功能、心理变化、) 例:靠近与远离教材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 从试卷的格局看: “两头轻,中间重”(选择题难度降低,25分题目难度提高,时空跨度大);选修题目逐渐靠近教材;12分题目不断创新;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应用;纯粹提取材料信息的题目逐渐减少;单纯从教材知识来说,有1—2道选择题“超纲”。 从试题形式与内涵角度看: 1、情境化。以史料创设情境,切入历史。 2、主题化。主题统整、生动灵活、深刻简约。(移民、信号灯、世博会、海洋 开发、包公等) 3、创新化。题型传承与创新。(大跨度、从对比到论证到阐释说明等)(题型变化是表象,考查的实质要求不变:四个要素) 4、能力化。注重理解、比较、概括、分析、论证等。 材料信息提炼:对显性信息的敏感认知;对隐性信息的深度挖掘和适当延展、 引申;对无效信息(背景信息)的准确排除。不是对材料信息的简单识读、摘抄、罗列。 概括:对信息的整理、抽象、提炼、完善。 “概括” :抓关键词、属概念(上位概念)、本质;迁移所学主要是概要性的知识(结论性、一级条目内容)。 运用:与题目情境的匹配、问题解决的素材。两种情况:答案仅出自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深度认识与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认识水平:对材料信息、史实和结论的认识(而不是复述);对历史认识的认识;要求深刻、客观。 从史学研究角度看: 1、多元化。印证、质疑、突破传统、学术争鸣。 2、过程化。从解决现成问题到自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更加开放,突出研究意识、能力。 3、史观实用化。用史观来分析问题、 渗透、统领、比对。 二、教什么?——教学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教学存在问题 1、对教材: 知识点处理肤浅、教条; 重复史实、多轮复习中的目标盲目与内容重复;拘泥教材观点;唯教材论,记忆的内容越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