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下水教研” 的再认识.doc

发布:2017-09-14约4.8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下水教研”的再认识 张建芳 自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动实验以来,为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与此同时,深化教研机构内部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建立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强化以校为本的研究意识,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加强对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已成为教研工作的一项主要工作之一。“下水教研”也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研员教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但笔者认为,目前对教研员如何有效开展“下水教研”的问题众说纷纭,存在着认识与操作上的偏差。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研体会,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下水教研”的意义 “下水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拓展了传统的教研活动方式与途径,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下水教研”有助于加强对学校校本教研的服务与指导。新课程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需要专业引领,需要教研员深入学校开展“下水教研”,这是教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纬度表述。笔者认为,课程改革只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一支专业的研究队伍来支持学校开展为本的研究,这将有效改变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窄化、研教分离、形式主义的现象和同水平反复、浅层次徘徊、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问题。因此,教研员要把自己看成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育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深入学校参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加强对学校校本教研的服务与指导。 2.“下水教研”有助于加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与推动。为改变学校传统教学研究弊病,新课程倡导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来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这并不意味着教研员没事可干,相反有更多的工作、任务和挑战需要教研员与教师共同面对。教研员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走进课堂,走向教师群体,与教师一起研究、解决课改中的现实问题,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与指导活动由于在学校中进行,扩大了教师的受益面,因而在促进校本教研持续发展、提高校本教研实效的同时,有助于加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与推动。 3.“下水教研”有助于加快教研员自身的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需要注重教研员的进修与培养,强化专业引领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而课程改革又使得教研员教师和学校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处在课程改革的同一起跑线上,教研员开展以校为本的“下水教研”活动,使得教研员角色从教学工作的指导者、培训者、鉴定者转变为学校教研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实践者。同时,把新课程理论指导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新课程理论,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从而有助于较快提升教研员教研智慧、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4.“下水教研”有助于加强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教学研究是教研机构的中心任务,是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前提与基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研究应以新课程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为指导重点。“下水教研”有助于教研员和学校领导、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倡导不断创新的研究风气,避免把教研活动简化为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组织复习考试、教师职称评定等活动,从而有助于加强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下水教研”的误区与策略 (一)“下水教研”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 实践表明,“下水教研”是提高教研机构教学研究、学校校本教研实效的一种有效方式。什么是“下水教研”?“下水教研”应该怎样有效开展?教研员有没有离开过“水”?“下水”下到哪里?目前在教育界对“下水教研”问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与偏差,甚至有些教研机构把“下水教研”简单理解为就是教研员“下水上课”,这种认识与操作上的误区与偏差既不利于教研员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会影响学校校本教研专业引领的质量。 笔者认为,“下水教研”的“水”不是指课堂,而是指学校。所谓“下水教研”,是指教研员改变传统的教研活动模式,教学研究活动由教师走出学校参加各级教研活动改成由教研员走进学校指导教研活动的教研方式。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需要专业引领,需要教研员深入学校开展“下水教研”,这是教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纬度表述。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教研员从一线教师中选拔出来,无论从事过去的教学工作和现在的教学研究工作,其实并没离开过所谓的“水”,而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更需要改变传统式的“自上而下”的教研方式,在学校“自下而上”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深入学校开展全方位、多种方式的教学研究、服务和指导。 (二)“下水教研”操作上的策略与途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