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docx
第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2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下册数学
3.授课时间:第X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提升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除法的应用。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除法的含义,能够区分除法与乘法的区别。
②通过具体实例,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过程,初步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
③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平均分配问题。
2.教学难点,
①理解除法中的“包含”与“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②建立除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③在没有具体情境的情况下,抽象出除法问题,并运用除法进行计算。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除法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除法计算过程的小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计数器、骰子等,用于学生动手操作,体验除法。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白板和标记笔,以便于小组合作和展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吗?”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为学习除法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除法的含义,包括除法的符号“÷”、除法的读法以及除法的基本运算过程。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将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实际应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用除法解决类似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除法练习题,如计算12÷3、8÷2等。
-教师指导: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教师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除法的含义和运算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上的互动探究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如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以及一些拓展题,以加深对除法的理解和应用。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长分享今天学习的除法知识,并尝试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下为详细的教学过程内容,由于字数限制,此处省略具体步骤和活动描述。)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游戏,如“猜数字”游戏,其中一个学生随机选择一个数字,其他学生通过提问“除以2余几?”等问题来猜测这个数字,以此巩固除法知识。
-鼓励学生创作与除法相关的数学故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创造力。
7.评价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正确率等。
-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以下为详细的教学过程内容,由于字数限制,此处省略具体步骤和活动描述。)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包括除法的符号、读法以及除法的基本运算过程。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如计算12÷3、8÷2等。
2.能力提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小组讨论、互动探究等方式,提升了观察、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平均分配问题,增强了数学应用能力。
3.思维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能够将除法与乘法联系起来,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4.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5.合作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分享学习心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后能够独立完成作业,通过拓展题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学生能够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7.评价与反思:学生在课堂总结和自我评价环节,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1.重点知识点:
①除法的定义:平均分或包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