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 教学设计.docx
课题
《草船借箭》
年级
五年级
学校
设计者
教材简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写的。周瑜由于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课文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一点
人文主题:体会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语文要素: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动人。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四线
语言线: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思维线:根据故情发展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特点。
审美线:体会古典名著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化传承线:了解古典名著的魅力,学习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分课时写)
第一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这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第二课时目标:1.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感悟人物对话及性格描写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3.领略课文通过前后照应、细节描写等方法描绘场景和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原因,体会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写法。
教学过程:六程序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明目标
1、教学引入:(章节朗诵)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的卷首词让我们感受到气势磅礴、苍凉悲壮的曲调,这一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一起遨游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板书课题)
2、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学习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重点)
2、领略课文通过前后照应、细节描写等方法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
3、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设计意图:朗诵《三国演义》卷首词,把学生快速带入课堂氛围之中。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开课前先领导学生明确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走进课堂,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二、找法解内容
理清写作顺序,概括课文内容(要素串联法:起因、经过、结果)
课文主要写(周瑜)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做了周密的准备,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周瑜(自叹不如。)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事情发展的顺序使用要素串联的方法来概括内容,快速概括、准确表达。)
三、品读养人文
(一)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件出示: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
1、诸葛亮识人心:
(1)算准鲁肃忠厚老实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抓住关键词“果然”,说明诸葛亮没有看错人,鲁肃忠厚老实。)
学生品读鲁肃与诸葛亮的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鲁肃的诚实守信和诸葛亮的机智、淡定。)
(2)算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引导学生品读曹操的话。曹操的举动印证了诸葛亮的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谨慎多疑的性格,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板书:识人心)
诸葛亮识天象: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思考:诸葛亮和鲁肃看到这样的大雾,各自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这属于什么描写?这样的雾有什么用?(这大雾正是诸葛亮三天前预测的,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无误。这是环境描写,只有这样的天气,才会让疑心多虑的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让弓弩手射箭,这是借箭成功的条件之一。板书:识天象)
诸葛亮晓地理: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而是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诸葛亮利用江水向东流,最后把船头朝东,以便快速的返回。板书:晓地理)
诸葛亮周密安排:
(1)“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2)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