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授课人:学号:本课所需课时:2本节课是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接触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也是其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
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完全可以读得通,读得懂。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就仅仅只是停留在较浅层面,兴趣也会随之降低,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扬民族文化。所以,本节课要解决的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目标: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重点: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难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教学环节
拟解决知识点
教学操作流程
设计意图
教师教导、调控方式:
1、教师做什么以支持学生学习(讲授、提问、举例、演示、布置、板书……)?
2、教师怎样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
学生学习事项:
1、学生用什么教学组织形式(个人、双人或小组、全班)和方法去完成哪些学习事项(问题、任务、活动、作业);2、学生用什么方式表达呈现学习成果。
一、
猜一猜,
智趣导入
简要了解《三国演义》和诸葛亮
1、教师先演示出“聪明”“羽毛扇”“军师”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猜想人物诸葛亮。
2、教师再演示出“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猜想出《三国演义》。
1、学生思考“聪明”“羽毛扇”“军师”三个关键词积极猜想人物诸葛亮,举手抢答题目。
2、学生思考“聪明”“羽毛扇”“军师”三个关键词积极猜想人物诸葛亮,举手抢答题目。
猜一猜游戏导入,激发学生思考,对古典名著进行初步了解。
二、
学习生字,通读课文
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1、教师从学生集体朗读中找出错读音,进行纠正。
2、教师利用形声字知识讲授认识“瑜、忌、督、幔、呐”5个生字;比较“寨”“塞”“赛”来区分“寨”字;利用“擂鼓”的意思来认识“擂”字的字义;利用“弓”和“弩”的相似用处来认识“弩”。
3、教师提问学生“谁来分享一下当我们书写这11个生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同时,邀请学生上来板书“遮”和“插”字的笔顺。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听讲教师分解生字,完成会认“瑜”“忌”等9个字的任务。
3、学生举手回答教师问题,完成会写“妒”“忌”1等1个字的任务,正确读写词语。
找出朗读缺点后积极改正,培养学生学习获得感;利用学生对生字的自我把握并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来引导学生学会注意细节和学会合作。
三、
独立思考,
建立合作
默读课文,提出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布置“看到《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能想出什么问题?”的任务。
2、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交流想出组内要提的问题的任务。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提问,请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本,并找出各个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讲解草船借箭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的过程。
1、学生思考“看到《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能想出什么问题?”。
2、学生进行组内讨论。
3、小组进行展示。第一组提出“在哪里借箭?”的问题。第二组提出“是谁要借箭?”的问题。第三组提出“如何借箭的呢?”,第四组提出“借箭成功了吗?”
以学生为主,让其当一当“出题者”,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组内合作进行分享,产生思维碰撞;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
解疑答惑,理清脉络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1.请学生板书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2.总结:在学习情节复杂的古典名著时,我们可以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去把握整件事的脉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