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doc

发布:2025-03-09约1.9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是新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根据《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故事改写而成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从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课时要把分析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不一样的朗诵方式,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的重要内容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诸葛亮在三天时间赶造十万枝箭。他的目的是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到十万余枝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因此,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能。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理清课文的脉络。以“神机妙算”这个成语贯穿全文,层层深入,层层展开,剖析全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完毕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学生初读课文,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读课文后,老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①文中重要人物有哪些?(诸葛亮和周瑜)

②用什么事情把他们联络在一起的?(借箭)

③从课文题目中你看出本课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懂得课文写的是运用草船借箭这件事情。)

④在借箭的过程中重要写了哪两个过程。(准备工作和“借”箭)

有了这些问题,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这篇课文。

2.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协助学生理清脉络。

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用(限期造箭)来为难诸葛亮。

②周瑜故意不给诸葛亮备齐(造箭材料),吩咐军匠们(故意迟延),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借箭工具。

③诸葛亮运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

④诸葛亮准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3.根据填空内容,按事情发展的次序给课文分段。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陷害他。

准备:诸葛亮为借箭做准备,请鲁肃帮忙。

通过:借箭,受箭。

成果:叹息,我真不如他。

二、精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1.边读边体会故事的起因。

提出问题:“妒忌”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何妒忌?阐明了什么?(诸葛亮挺有才能,周瑜想方设法陷害他)

2.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诵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抽学生分别饰演周瑜、诸葛亮和鲁肃,朗诵他们的对话,要注意读出各自的语气和神态。

理解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枝箭的目的是什么?真的是为了交战用吗?(不是,他是想让诸葛亮办主线不也许办到的事,找出理由用军法惩罚他。)

诸葛亮懂得周瑜的诡计吗?为何不揭穿,反而立下军令状,阐明了什么?(阐明诸葛亮对造箭已经有足够的把握了,故而不揭穿周瑜的目的。)

三、借助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协助理解借箭的通过

借箭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集中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课时,可以这样考虑:

1.弄清借箭的措施和过程。提醒学生弄清借箭的时间、天气状况,停船的位置、受箭的方式、怎样引诱曹军射箭的措施等。

2.采用投影演示讲述借箭的过程与措施。

3.交流讨论,诸葛亮为何能借到箭。

①诸葛亮对哪些人很理解?(鲁肃忠厚,曹操多疑)

②诸葛亮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船、兵士、草把子)

③什么时间出去,什么时间回来?(四更出发,天渐亮回来,把握最佳时机)

④为何这样调船受箭?(双面受箭,借箭数量多)

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目前如下几种方面:

1.善于揣摩人心,明知周瑜欲置自己于死地,为了顾全大局,将计就计、答应造箭;鲁肃为人忠厚,可以协助自己;曹操多疑,不敢出兵,只能拼命放箭,因此勇于答应周瑜造十万枝箭。

2.诸葛亮巧妙安排,准备工作出人意料,掌握好时机出发和返回;调动船只,使两面受箭,满足数量。

3.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懂得三天后必有大雾,回来时顺风

顺水。

这些都是借箭成功的有力保障,从而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总结全文,把握人物特点

1.再读课文,规定学生说出课文的重要内容。

2.讨论:

①周瑜为何长叹?

②课文中用了个什么词概括诸葛亮的特点,这个词怎么理解。

③在整个借箭过程中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设问要有启发性、层次性,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在弄清诸葛亮“怎么做”的基础上,深入探求“为何这样做”。

④课文中重要写的是借箭和受箭,为何要以“借箭”为题呢?

本文中诸葛亮运用鲁肃、周瑜、曹操、大雾、顺风顺水、船只军士等保障借箭成功,因此对“借”的含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加深了对诸葛亮足智多谋和杰出才能的认识,体会了他的“神机妙算”。以“借箭”为题更能点明中心,突出诸葛亮的超人智慧,他能知人心,识天文,晓地理。

在整个教学中都要紧紧围绕“神机妙算”这个中心逐层深入。运用多层次的朗诵来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与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学得积极、活泼、快乐,从而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鸭溪镇同心小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