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途径 .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途径
.
48.高等农业教育2000.05(总】07)
文章编Z000)050048-04,中圉分类号:G40~013文献标识码tA
一
/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途径
陈桂珍,李存/张立峰,李雁鸣,江庆芬f一
揣砒骷071001)//(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
摘要;本文以农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为例?探讨了培养创新人才必需的素质要求
蔓关键词:竺型;竺;途径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的一个传统
专业,在我校已有97年的办学历史,传统的
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毕业的大学
生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造
成近年来该专业招生难,就业难.为适应社会
投展趋势,我们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
目的,在该专业试行全面教学改革,拓宽专业
口径,调整专业方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
探讨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求推动全
院各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
,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综合素质教育旨在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
才,而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培养创新人才是贯穿千素质教育
中的一条主线.高等教育就是要把创新教育
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育思想,教
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
改革,从而造就出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一
代大学生.
1.坚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
学生基础知识的深浅,不仅决定着人的
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而且对人智力潜力的
挖掘也具有很大的作用.2l世纪初创新人才
的基础知识,主要俸现在外语和计算机两方
面.随着市场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
伐的加快,国际之间的相互交往日益增多,人
们不仅要了解世界还要参与国际竞争,因此
外语的学习显得日益重要我们农学专业的
专业外语由原来的半年开课改为一年开课,
并准备安排一门专业课教师用英语讲课.随
着2】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网络
技术,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对人才需求的增加,
要求我们必须培养为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
优秀大学生.
未来大学生的知识结掏,应以本学科专
业为基础,然后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学习状
况,进行多元化选择.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占
8o,社会为农学专业毕业生所提供的就业
岗位不多,要求大学生必须不断地调整,充实
和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工作岗位和工作
内容变化的需要.
2,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会学习”是21世纪刨新人才的首要
能力,据有关资辩介绍,人的一生所需用到知
识的9O以上是在走出拉门后学到的.大学
四年接受到的知识有很大比例在大学毕业时
就已经陈旧过时,但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能
力的培养,是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
收稿日期l2000-0129
怍者j岢升踪桂珍(I959-),女,农学院副院长.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2000.05(总107)高等农业教育.49’
的转变一个具备了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大
学生,也就掌握了终身教育的”金钥匙”,将能
不断适应岗位的变化,定会终身受益.
思维能力主要指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
维能力,我国高校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环节,对
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比较
重视的,但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多,如何将
学生的思维能力转变为创造能力,就要求加
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
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
常言道,没有思维就没有创造,只有具备较高
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3.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目前我们培
养的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差,基本能力也
较强,但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韪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比较差,到基层去不敢接触实际这是
由于5O年代以来形成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
的教学管理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尤其
是对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加上长期投
入不足,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应用能
力,而且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到政府
部门,乡镇企业,从事农业管理,生产,经营,
推广工作的占70--80,他们需要掌握更
多的实用技术.根据以上情况,为了使我们培
养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经祷发展
对农业人才的需要,就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
一
的培养模式,探讨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
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基础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创造教育
+实践教育
创造教育: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人才,培养
从事本专业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才(占30
~
50).
实践教育:学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从
事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经营与管理等方面
的应用型人才,强调技能的培养(50~
70)
(1)夯实基础,拓展专业口径我们构建
的新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部分在
全学程总学时2600学时中占1570学时,比
例为6O.4,将普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