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课程设置论.ppt

发布:2019-05-09约1.49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课 程 设 置 论 ;教学目标;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主要特点:;二、课程类型; 在有些教育书籍中,也有把课程狭义地指为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或作为各门学科的总称。也有些教育书籍把课程广义地理解为学校设置的学科、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和学校有意识地安排的教育环境的总和,列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叫“正式课程”(也叫公开课程”、“显性课程”),而教育环境被称为“非正式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潜在课程”)。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环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和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集体舆论、校风、校纪等),它们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课程理论流派;第二节 课程设置;一、课程编订的一般程序;2.我国课程编订的一般程序;制定教??大纲的一般程序是: ① 分析本学科的目的要求; ② 考虑本学科的教材纲要,包括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传统内容和先进科学知识、理论与实践、各门学科的分工与联系; ③ 拟定各部分教材的教学时间; ④ 设计本学科参观、访问、调查、实验、实习等项目,并给这些活动安排适当的时间; ⑤ 考虑本学科的前后衔接以及同其他学科的关系; ⑥ 研究如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本学科教材之中。;(3)编辑教科书。;二、课程标准 ;2.什么是课程的“课程目标”;3.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第三节 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③英国1999年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社会方面的发展: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文化方面的发展: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 ④新加坡2001年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 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 繁 偏 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Thank You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