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课程与教材.ppt

发布:2015-08-27约6.6千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课程与教材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朱子全书·论学》 一、“课程”的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课程一词英语为curriculum,原出于拉丁语“跑道”cursum race course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首次使用这一概念。他把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之为“curriculum”。 1880年日本学者翻译他的《教育论》时把这个词翻译成“教育课程”。 “紧着期限,宽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朱子全书·论学》 课程 :“功课及其进程” 几种课程定义? (1)技能(客观):行为主义 礼、乐、射、御、书、数 (2)知识(客观):认知主义 教材是圣经,基本概念、原理 (3)经验(主观):人本主义 情感体验,经验即课程,体验即课程 (4)活动(主客体间的互动、主体间的互动):建构主义 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二)语文课程 1、古代语文课程的发展 (1)原始社会。 没有课程但有课程内容。 神话:女娲、精卫、后羿、大禹。 (2)奴隶社会。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封建社会: (一)蒙学读物:三、百、千、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二)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三)文选读本:《唐诗三百首》《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2、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钦定学堂章程》 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政府正式颁布的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定的《奏定学堂章程》。这就是“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实际推行的学制。 附:《奏定学堂章程》相关规定 1.语文课程设置:初等小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两门课程。高等小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课程。中学堂设读经讲经、中国文学两门课程。 ?2.课程宗旨(要义) ??? (1)读经讲经:“其要义在授读经文,字数宜少,使儿童易记。讲解经文宜从浅显,使儿童易解,令圣贤正理深入其心,以端儿童知识初开之本。” (2)中国文字:“其要义在使识日用常见之字,解日用浅近之文理,以为听讲能领悟,读书能自解之助,并当使之以俗语叙事,及日用简短书信,以开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谋生应世之要需”。 (3)中国文学:“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 1923年 《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吴研因 主旨: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启发想象、思想;引起读书趣味;建立进修高深文字的良好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发表能力。 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叶圣陶 目的: 1)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 2)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 3)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 4)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3、 当代的语文课程 1949年,取消“国语”“国文”,统称“语文”。 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1997年,“忧思中国语文教育”大讨论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 二、教材 1、概念 (一)泛指概念 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 (二)特指概念 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之为教学材料。另外,计算机网络上使用的学习材料也是教学材料。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为教材。 (三)专指概念 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从目前来看,教科书除了学生用书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册以及配套读物、挂图、卡片、音像带等。《标准》中的教材主要指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 2、教材——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本身是经过筛选的语文课程资源 百年语文教材 课标:教科书编写建议(摘录) (五)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文质兼美,富于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 (六)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意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七)教材应有开放性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