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5.5有关0的除法(同步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4-10-01约2.9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5.5有关0的除法(同步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5.5有关0的除法(同步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某班

3.授课时间:2022年3月2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逻辑推理:通过探究0的除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0不能作为除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数据分析: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模型构建: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构建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模型构建能力。

4.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0不能作为除数的概念,掌握相关的除法运算规则。难点在于学生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重点,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和理解0作为除数的无效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0去除一个非零的数,并观察结果,从而得出0不能作为除数的结论。

对于难点,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利用实际情境引入,比如分配物品,让学生看到0作为除数会导致分配不了任何物品,从而引发思考。

2.引导学生用图片或图表来表示问题,帮助他们从直观的角度理解问题,再逐步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

3.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法,增强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0的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规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分享不同的理解和解决方法,增强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用0去除一个非零的数,并观察结果,从而得出0不能作为除数的结论。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直观的角度理解问题。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图片和图表:让学生用图片或图表来表示问题,帮助他们从直观的角度理解问题,再逐步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5.5有关0的除法。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0的除法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有10个苹果,我们要平均分给0个人,那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呢?当然,答案是0个,因为0不能作为除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展示图片,学生观察并回答)

很好,大家发现这些图片中都含有0,而且都涉及到除法。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中的例题。

(展示课本例题,学生阅读)

请大家看这个例题,我们要找出20里面有几个0。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怎么计算呢?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对了,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我们把20除以0,看看结果是什么?

(学生计算,教师讲解)

大家发现,当我们把20除以0时,结果是无穷大。这是因为0不能作为除数,所以这个除法是没有意义的。这个结果告诉我们,我们不能用0来平均分配物品。

现在,我们来进行课堂练习。请大家打开课本,做一做5.5节的练习题。

(学生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好了,大家都完成了吗?现在,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些练习题的答案。

(教师讲解答案,学生听讲)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

讨论好了吗?现在,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分享,教师点评)

很好,大家都能够从生活中找到与0的除法相关的问题,并且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说明我们已经掌握了0的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最后,我们来进行总结。0的除法是指用0去除一个非零的数,这个除法是没有意义的,因为0不能作为除数。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与0的除法相关的问题,我们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今天的课,更好地理解和掌握0的除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0的除法的更多内容。再见!

学生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学生们能够理解0不能作为除数的概念,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相关的除法运算规则。他们能够识别和解释0的除法问题,并能够正确地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掌握了如何用0去除一个非零的数,并观察结果。他们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和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