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肾病综合征 定义 肾病综合征的病因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学表现 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常见合并症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肾病综合征的预后影响因素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 是各种肾脏疾病,主要是肾小球疾病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大量蛋白尿(?3.5克/24小时/1.73米2)、低血浆白蛋白(Alb 30克/升)、程度不等的水肿,常伴高脂血症。 因外源性或内源性因素启动的免疫学过程引起肾小球损害,这些因素可以只是激活免疫过程,也可以在整个肾小球损害过程中持续存在。 由生物化学缺陷所致,如先天性遗传性因素引起的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以及对外源性有害物质的反应等。 因血液动力学因素破坏了肾小球毛细血管完整性。 原发性NS: 肾小球疾病 NS 继发性NS: 全身性(或系统性)疾病 肾小球损害 NS NS病因分类(1)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小球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NS病因分类(2) 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免疫性因素所致者(大多为伴免疫复合物形成) 不伴有免疫复合物形成的多系统及代谢性疾病 暂时性机械因素 重金属中毒:金、铋、汞、锂 药物 遗传性疾病 其他因素 继发性NS病因(1) 免疫性因素所致者(大多为伴免疫复合物形成) 狼疮性肾炎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多发性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原发性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继发性NS病因(1) 干燥综合征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 继发性NS病因(2) 不伴有免疫复合物形成的多系统及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 妊娠相关性(子痫、先兆子痫) 急进性高血压 继发性NS病因(3) 重金属中毒:金、铋、汞、锂。 继发性NS病因(4) 药物 青霉胺 ?非激素类消炎镇痛药 巯甲丙脯酸 ?利福平 氯磺丙脲 ?甲苯乙基内酰脲 三甲恶唑烷二酮(抗惊厥剂) 干扰素 ?造影剂 海洛因 ?华法令 继发性NS病因(5) 遗传性疾病 Alport’s氏征 Fabry氏病 指甲-膑骨综合征 先天性骨病综合征(芬兰型) 家族性肾病综合征 继发性NS病因(6) 其他因素 移植肾慢性排异 镰状细胞贫血 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 相对发生率 NS可见于各种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不同作者报告的统计学资料各异 原因: 活检病例选择标准的差异 地区及人种因素的影响 与国外资料比较,我国的主要不同点 系膜增殖性肾炎的比例较高,为20-37.7% 肾病综合征中IgA肾病的相对发生率较高,为6-8.3%。 蛋白尿 低蛋白血症 水肿 高脂血症与脂尿 蛋白尿 原因: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 生理情况下,阻止血浆蛋白滤过肾小球的机制: 分子大小选择性屏障: 可阻止大分子血浆成份滤过 分子大小屏障与滤过膜滤过孔径大小有关,以有效分子半径为限 小于14A的,如GS、尿素可不受限制,自由滤过; 20A者可滤过,但受限。如人血白蛋白分子半径35A,分子量6.9万即属此类; 42A者则完全不能滤过。 电荷选择性屏障: 滤过膜各层均具有阴电荷 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表面的蛋白(Polyseitic Sialopeetein) 基底膜内外稀疏层的硫酸肝素样物(Neparan sulfate ) 可阻止带阴电荷的血浆成份滤过。 肾病综合征时:因各种原因可引起局部或整体的上述两种屏障作用减弱或消失,从而使大量的血浆成份从尿中丢失,引起显著的蛋白尿。 NS发生蛋白尿的机理 失去大小选择性屏障 理论上GBM滤过孔孔径加大,长度缩短,每单位GBM面积上孔密度增加。 以上两项均有。 失去电荷选择性屏障 由于GBM失去带阴电荷的分子,如糖蛋白, 从而使GBM失去阴电荷其原因有分解增加,合成减少。 带阳电荷的分子中了阴电荷。 以上两项均有。 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 主要指标 总蛋白6g/dl,白蛋白3g/dl 低蛋白血症的机制 GBM滤过?、尿中丢失? 肾小管的分解? 肠道丢失 肾病综合征时血浆蛋白浓度变化 下降 正常及不定 升高 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M、A 纤维蛋白原 免疫球蛋白G 补体C3、C4、C1q Ⅷ因子 旁路补体激活B因子 FDP 极低密度脂蛋白 转铁蛋白 血小板因子 低密度脂蛋白 锌结合球蛋白 α-2巨球蛋白 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 VitD结合球蛋白 脂蛋白脂酶 高密度脂蛋白 Ⅸ因子 Ⅺ因子 抗凝血酶Ⅲ 前列球素刺激因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