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消费者行为选择.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析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 第三节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第四节 特殊情况下的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行为理论就是消费者选择理论。消费者的行为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消费者的主观愿望,即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二是消费者的客观条件,即消费者在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购买商品或商品组合的能力。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 一、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的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经济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效用概念,一种是基数效用;另一种是序数效用。 1、基数效用 效用是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衡量的,并且可以加总求和。 这是以人们能够说出每件商品的效用为前提。但事实上, 人们根本无法知晓商品的效用量的大小。因此,基数效用论的假定过于严格,很难合乎现实。 2、序数效用 序数效用论认为,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只需知道哪件商品能使自己得到较大的满足就可以了。或者说,消费者只要能够排出自己的偏好次序就可以了。 这样既可摆脱基数效用论的困境,又可对消费者的行为作出解释。 1、总效用 (1)效用函数 如果以消费者消费的物品或劳务的数量为自变量, 以效用作为因变量建立函数,那么,可以用效用函数来表示效用量与物品或劳务消费量之间的关系。 令效用为U,消费者消费的物品分别为 q1,q2,q3…qn, 则效用函数为: U=f(q1,q2,q3…qn) 如果消费者仅消费一种物品,则效用函数为:U=f(q) 如果消费者消费两种物品,则效用函数为: U=f(q1,q2) (1)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物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的增加量,称为边际效用。 (2)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 : 边际效用等于总效用的变化与物品或劳务消费量变化的比,即: MU为边际效用, TU为总效用, q为消费量。 边际效用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物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的增量。 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存在这样的关系: 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增加; 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 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减小。 微观经济学只研究边际效用为正的情况。? ▲有了效用的概念就可以精确地给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下一个定义:凡是在增加其消费时能增加总效用,或边际效用为正的物品,称之为经济商品。(Economic good) √ ▲相反,如果增加其消费,反而会使总效用下降,或边际效用为负的物品,称之为经济负商品。(Economic bad) ----污染、战争 ▲还有一类物品,增加消费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总效用,或边际效用为零,我们称之为经济中性商品。(Economic neuter) ----与消费者毫不相干的商品。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的增加, 其总效用在一定范围内虽然是增加的,但边际效用最终将趋向下降。 边际效用: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 ● 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美国第32位总统(1933年3月4日——1937年1月20日,1937年1月20日——1941年1月20日,1941年1月20日——1945年1月20日,1945年1月20日——1945年4月12日 ) 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第四届未任满)的总统。45年病逝。 总效用是消费一定量某物品与劳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某种物品的消费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我们就从罗斯福总统让记者吃面包说起。假定,记者消费一个面包的总效用是10效用单位,2个面包是总效用为1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3个面包总效用还为18个效用单位。记者消费一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10效用单位,2个面包是边际用为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3个面包边际用为0个效用单位。这几个数字说明记者随着消费面包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 设总效用函数为: TU=U(q) 则边际
显示全部